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怎样“防”又如何“治”,如果您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怎样“防”又如何“治”感兴趣,请往下看。
姜耀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
蒋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本报记者 袁一雪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防”而非“治”。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尚待完善之处。有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科学,客观评估指标不健全,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力量仍然比较薄弱。
“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当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不可忽视。”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他给出一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的研究数据,揭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8.9%,其中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0.0%,外化问题(如自我伤害、自杀未遂)的比例为11.7%。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蒋毅提交的一项提案就涉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到了一组数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2022年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值得重视的是,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慌和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诸如抑郁、焦虑、失眠、网络游戏成瘾以及创伤后应激等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姜耀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大学阶段,学生需要面对更繁重和专业的课程学习,还要应对考试和评估,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加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与同龄人、老师、家长等不同群体间的复杂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同时,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个人心理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传播焦虑、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蒋毅: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期,身体逐步发育成熟,心理与思维异常活跃。这一时期,其心理健康状态既受到自身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到生理发育和激素水平影响,可能存在高焦虑风险;另一方面,大学阶段必须面对的生活环境变化、学习方式转变、社交压力激增等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研,较高的压力是大学生抑郁和焦虑发生的风险诱因,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则来自学业负担、与亲友分离和未来就业等。
更重要的是,疫情对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的学业活动延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和家庭支持削弱等。此外,大学生长期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接触庞杂的网络信息,也会增加其心理与认知健康问题发生的风险。
《中国科学报》: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大学生造成哪些影响?
姜耀东: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时,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也很难发挥出自身潜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他们出现严重身体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发展,限制他们发挥个人潜能。
蒋毅: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状态、扭曲其为人处世心态、干扰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时还会导致自伤、他伤等行为的发生以及其他品行问题,对其未来就业和成才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科学报》: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目前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
蒋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防”而非“治”。近年来,教育、卫生、政法、民政等多部门协作,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还将心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坚持监测预警、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心理与认知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配合相关活动,主动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活动中。
不过,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尚待完善之处。
首先,有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科学,要么将其夸大为“精神疾患”,要么“弱化”为“一时想不通”,导致学校和家庭难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其次,客观评估指标不健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工具多为主观评估问卷,这种方式十分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上遍布着庞杂的心理测评小程序,弱化了一些经典心理测评工具的效度。
最后,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自主开展心理疾患的易感大学生排查、心理行为问题大学生干预等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相对有限。
姜耀东: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和家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要参与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更要着重预防。至于短板问题,包括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心理服务不够完善、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知识、难以有效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等。
《中国科学报》:您所在的学校有什么好的做法可以分享?
姜耀东:首先,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也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其次,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评等方式,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这种个性化的关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再次,学校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蒋毅:值得分享的经验是,我们搭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的科学研究和服务工作,鼓励将这些基础科研成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中,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供其他院校学习借鉴。
好了,关于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怎样“防”又如何“治”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