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35岁博士一项成果磨6年:科研中“试”的过程非常熬人

2023-10-17 21:05:19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35岁博士一项成果磨6年:科研中“试”的过程非常熬人,如果您对35岁博士一项成果磨6年:科研中“试”的过程非常熬人感兴趣,请往下看。

这个漫长又波折的科研故事,得从一间藏着很多“老神仙”的实验室讲起。

张智辉

实验室里的“老神仙”

研究衰老的实验室,大多喜欢选择一些短寿的模式生物做实验,如线虫、果蝇和小鼠等。因为实验周期短,获取资源比较方便,能更快做出成果。但在罗切斯特大学有这样一间实验室,却“反其道而行”,净找些动辄活好几十岁的长寿物种来研究,如平均寿命40岁以上的裸鼹鼠、能活200多岁的弓头鲸等。

张智辉便是慕名而来的学生之一。6年前,他就对这间独特的实验室有所耳闻,还打听到Vera Gorbunova本人的科研直觉非常敏锐,一直活跃在衰老研究最前沿,并且能给予学生很大的科研支持。研究方向、实验室氛围和导师风格都是他的“理想型”,于是,张智辉便申请了Vera的博士。

实验室合影(张智辉为右一)

由于实验室规模较大,Vera平时工作又忙,所以她对学生基本采取“放养”模式,很少直接干预他们的课题,同时给予各个课题最大的支持与辅助。尽管同门众多,但每个人做的课题都各不相同,所以彼此间互不竞争,合作居多。这种“又卷又松弛”的氛围很对张智辉的胃口:“我本身就是很‘佛系’的人,不喜欢和别人争,主要也争不过。”说着,他腼腆地笑了起来。

张智辉最感兴趣的是裸鼹鼠。事实上,裸鼹鼠是衰老领域的“明星物种”,它不仅能健康地活到40岁,甚至在死前一年还能生育,是人类研究长寿机制的优质样本。

Vera的实验室多年来一直对裸鼹鼠的抗癌及长寿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前的研究中,团队对裸鼹鼠的细胞做了原代培养,发现相比于小鼠细胞,裸鼹鼠的细胞抗癌变能力极强。而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又是这种抗癌能力的关键。

这种透明质酸在所有动物的体细胞内都存在,只是表达量各有不同。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细胞内的透明质酸含量和动物的健康寿命之间可能存在紧密关联。

在张智辉进入实验室前,实验室刚刚成功建立了过表达裸鼹鼠透明质酸合成酶(nmrHAS2)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张智辉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针对这批小鼠,张智辉首先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它们的长寿曲线,发现转基因让雌性小鼠的平均寿命延长了9%左右,而雄性小鼠的最大寿命也延长了14%左右。

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产生更多的大分子量透明质酸让小鼠有了更好的抗癌能力。转基因小鼠自发性癌症和化学诱导性癌症的发生概率都得到了极大降低。

看来,来自裸鼹鼠的透明质酸合成能力的确能让其他物种的寿命延长,但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张智辉需要解释其中的原因。

“机制难寻,肠道菌群”

花了3年多,张智辉最终揭示了小鼠的长寿机制。

对这些小鼠进行研究时,他激动地发现转基因小鼠在衰老过程中有着更低的炎症水平,而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很多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诱因。更低的炎症水平正是nmrHAS2小鼠拥有更长健康寿命的关键!

回想起大分子玻尿酸的生理功能,张智辉首先找到了大分子玻尿酸起作用的两条关键路径,分别是:第一,大分子玻尿酸可以直接中和自由基,从而保护体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这样在小鼠衰老过程中会有更少的损伤细胞积累,从源头上降低了衰老相关炎症的水平;第二,大分子玻尿酸可以直接作用于小鼠的免疫系统达到免疫调控作用,在衰老过程中防止免疫细胞过度激活以达到抗炎症的目的。

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张智辉更是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大分子玻尿酸在小鼠体内自体合成后,竟然可以激活肠道的干细胞,促进肠道健康。

“大家有句玩笑话叫‘机制难寻,肠道菌群’,近三四年很多文章都证明了动物在衰老的进程中,肠道的屏障作用会降低,肠道里的微生物就会进入到血液循环里面,造成炎症反应。”张智辉解释道。

但他在小鼠身上印证玻尿酸与肠道干细胞之间关系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一开始,张智辉只是测试了一下小鼠肠道的通透性,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后,再慢慢筛选,看到底是哪种细胞引起小鼠的肠道通透性表现更好,最后发现转基因小鼠中帮助形成肠道屏障功能的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数量都有明显上升。

由于这两种细胞都是由肠道干细胞分化而来,所以他又检测了干细胞的数量,可惜的是,转基因小鼠并没有更多的干细胞。

此时的他并没有放弃。他分离了不同年龄段小鼠的干细胞,在体外进行了类器官的培养,发现肠道干细胞活性会随着小鼠衰老的过程逐渐降低。在把老年对照组小鼠的干细胞用玻尿酸处理过后,张智辉惊讶地发现,那些失去功能的干细胞被再次激活了!

也就是说,大分子玻尿酸可以通过维持小鼠肠道干细胞的干性,来维持衰老过程中肠道的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衰老相关炎症水平,延长小鼠的健康寿命。

张智辉拍摄的裸鼹鼠 

“科研的英文很妙,叫‘research’,就是反复探寻。实际上这条路是没有捷径的,很多时候,你必须自己一遍遍去试。”他说。

爱拍照的慢性子

张智辉是云南昆明人,2007年考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11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14年夏天毕业后,进入云南省疾控中心工作。

本科及硕士期间,张智辉还没能体会到做科研的乐趣,直到工作半年后才发觉,科研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工作一直在重复同样的事情,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做研究是多么有意思,因为你每天都可以做全新的东西。”于是,张智辉辞职了,脱产申请博士。

“我硕士是做丙肝病毒疫苗开发的,工作以后主要做艾滋病防治工作,从这些经历中我吸取到的经验就是,与其花时间花钱去治疗一个疾病,不如去预防一个疾病,这样成本更低。”

于是,张智辉才选择进入衰老领域。

张智辉身上有种难得的舒展,和他聊天,仿佛时间都慢了一点。

接下来,张智辉和实验室的伙伴们也许会将“镜头”锁定到其他的长寿生物。他联系了一间跟计算生物学和比较生物学交叉的实验室,想继续做博后。

论文链接:

10.1038/s41586-023-06463-0

*文中除注明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好了,关于35岁博士一项成果磨6年:科研中“试”的过程非常熬人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