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C114通信网的创新云网智算 加速AI落地:英特尔携手中国移动共赢“芯经济”时代,如果您对创新云网智算 加速AI落地:英特尔携手中国移动共赢“芯经济”时代感兴趣,请往下看。
以数促实,数实共生。
继成功举办10届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之后,中国移动将携手数百家国内外合作伙伴,于2023年10月11-13日在中国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召开第11届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本届大会将进一步全面展示中国移动和合作伙伴在5G-A、6G、算力、AI等领域最新技术创新,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最新解决方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最新应用案例,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作为中国移动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英特尔也应邀参展。展会期间,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一行莅临英特尔展台参观,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数据中心销售总经理兼中国区运营商销售总经理庄秉翰陪同参观并进行介绍。英特尔在5G、算力网络、智能边缘、AI等新型信息基础等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和创新成果,得到了中国移动高层领导的充分肯定。
大会期间,中国移动联合包括英特尔等在内的13家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支持智算应用一键式跨架构迁移的平台——算力原生“芯合”。该项自主创新成果有望破解AI应用跨架构部署迁移的全球智算生态发展难题,可实现“应用一次开发、跨芯部署迁移”。
庄秉翰表示,数字世界对算力的需求永无止境。自1965年摩尔定律被提出,芯片晶体管数量的发展一直应验着定律的内容。从2G到5G,从移动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大连接到算网融合,从人工智能到数实融合,英特尔持续以先进的制程封装、产品技术等创新,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与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强大生态一起,助力5G、算力、AI等新型信息基础建设,加速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五大超级力量开启“芯经济”时代
数字经济的底层核心驱动力就是半导体技术,芯片已经变成未来经济的基本需求。芯片的行业规模为5740亿美元,撬动了8万亿美元的技术经济规模,更进一步推动了38.1万亿美元的数字经济规模。随着行业进入到AI开创的新时代,将不断促进“芯经济”的崛起。
庄秉翰表示,围绕“芯经济”推动的五大超级技术力量——计算、连接、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传感和感知,英特尔从前沿研究、到芯片迭代,再到软件架构和生态系统构建,英特尔持续创新,贯通从客户端、边缘、网络、云数据中心的全场景方案。
世界对计算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且这种需求与芯片的面积、成本和功耗成反比。简而言之,这就是“摩尔定律”:更充足、更强大、更具性价比的计算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组成。作为“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和践行者,英特尔的“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计划进展顺利。
除制程外,英特尔向前推进摩尔定律的另一路径是使用新封装和新材料。在封装技术方面,英特尔展示了基于通用芯粒高速互连开放规范(UCIe)的测试芯片封装,实现了从2D到3D的突破;在新材料方面,玻璃基板(glass substrates)是一项新突破,这都将为未来十年内在单个封装上实现1万亿个晶体管奠定基础。
创新智能边缘:加速算力网络应用落地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核心生产力。为了推动算力的统一编排、调度、管理、运维,中国移动将算力网络作为创新的重要方向,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能。
在算力网络的整体布局中,边缘融合算力网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边缘融合算力网络一方面能够发挥边缘计算在算力时延、服务可及性、数据隐私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5G等各类网络资源,减少边缘计算节点的管控复杂度,并通过与云计算节点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广域网的网络资源进行协同,根据业务特性提供灵活、可调度的按需服务。
在展会现场,英特尔携手中移动成研院展示了,基于英特尔® NetSec加速卡参考设计的边缘融合算力网络方案。该方案能够将数据加密、防火墙、软件定义广域网络 (SD-WAN) 等网络负载转移到即插即用的计算卡中运行,提供基础网关功能,并实现网络数据面的卸载,使得各个计算资源之间的网络可以联通。该计算卡搭载了英特尔® 至强® D处理器,能够高效地处理边缘负载。这种部署方式不仅能够为安全防护、SD-WAN、基于IPv6转发平面的段路由 (SRv6) 等应用提供强大的边缘算力,还有助于节省用户在部署单独服务器、防火墙方面的投资,简化边缘端的部署与运维,在5G网络的支撑下,实现云边端的统一算力编排。
目前,中移动成研院正在面向医疗行业,打造边缘融合算力网络试点,应用场景主要有包括AI辅助诊疗、医疗数据直报、边缘云网场景快速部署等,为行业用户提供强大的融合算力支撑,支持AI推理、图像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应用的高效运行。
其实,不仅在智慧医疗领域。在展会现场,中国移动、中科创达和英特尔联合展出基于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英特尔® Data Center GPU Flex Series等软硬组件和易于部署的云原生融合边缘媒体平台,加速业务部署且降低成本和业务不确定性风险。在智慧交通领域,英特尔联合集和诚展出了V2X边缘计算平台,适用于车联网MEC、高速路事件检测、V2X等应用。面向工业互联网场景,英特尔联合香港应科院和京信通信,结合鹏城实验室TSN Translator,实现PLC通过5G网络对工业机械的精准时间控制,提供确定性网络解决方案。
在靠近各行业客户的远边缘端,需要定制不同形态的产品,导致客户的使用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根据这些现实痛点,中国移动联合英特尔等厂家提出了OTII-E模块化服务器标准。英特尔联合新华三推出了OTII-E模块化边缘服器,基于第4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在vRAN场景下,具有100%容量提升,20%能耗降低,以及其他在AI、边缘等场景的优势。
同时,随着算力基础设施规模的爆炸性增长,英特尔还推出了FPGA IPU助力算力网络落地,英特尔® IPU产品可从算力、存储、网络三大方面加速构建算力网络新型基础架构,提供OVS,NVMe over Fabric和RoCE,支持TSN的5G边缘云解决方案。
XPU战略让AI无处不在
AI时代,这场由芯片推动的全球增长新纪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现场,英特尔携手合作伙伴展示了一系列“让AI无处不在”的丰富技术,让AI在从客户端和边缘再到网络和云端的多样工作负载中更易于访问。
如今,数据量正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形态也日趋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英特尔基于XPU战略打造了跨CPU、GPU、FPGA、IPU等多种架构的算力资源支持未来的应用。
在不同的计算架构中,GPU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增长。因此,英特尔推出了专为消费端打造,具备卓越体验的英特尔锐炫(Intel Arc)高性能显卡;以及旨在满足智能视觉云的工作负载需求的英特尔数据中心GPU Flex系列。
公有云服务是运营商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第二曲线”的最重要引擎。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移动云上半年收入达到422亿元,同比增长80.5%。在现场,英特尔携手移动云展示了云电脑VDI解决方案。方案采用英特尔数据中心GPU Flex系列,集成SRIV硬件技术,通过GPU虚拟化,支持多路客户端,有效优化使用者的总体拥有成本,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给予市场更多的选择。在学校、政府办公、大型企业等多个场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家庭应用中,用户也无需购买很贵的GPU显卡,可以用云介入的方式进行图像制作等。
在消费端,英特尔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签署技术商务合作备忘录。咪咕公司将采用英特尔的最新平台产品及技术进行全面创新,包括第四代英特尔® 至强® 可扩展处理器、第13代英特尔® 酷睿® 处理器、数据中心Flex系列GPU、英特尔锐炫™显卡和高速以太网网卡等。其中,英特尔锐炫™显卡采用新一代视觉技术和DirectX 12 Ultimate, 助力身临其境的体验高性能游戏,同时支持所有当前主要媒体格式的显卡创作精彩内容和AV1视频编码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英特尔® 至强® 平台拥有强大的CPU性能和数量众多的PCIE lane,在4U的空间内可以搭载10块双宽的英特尔锐炫™显卡。因此,此方案可以显著提升计算密度,在4U空间内可实现186Tflops单精度浮点计算性能,却能够保持非常低的拥有成本。
在展会现场,英特尔还重点展示了英特尔® Gaudi® 2 AI加速器。作为在AI芯片市场的旗舰产品,Gaudi系列芯片专为训练大语言模型而构建,遵循针对深度学习专门设计的Gaudi架构,英特尔® Gaudi® 2 AI加速器采用7nm制程技术,展现卓越的性能、可扩展性和功耗效率。
目前,一台大型AI超级计算机将完全采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和4000个英特尔® Gaudi® 2 AI加速器打造,大模型领域明星初创企业Stability AI是其主要客户。在国内,英特尔® Gaudi® 2 AI加速器也得到了多家互联网/电信头部企业的青睐,正在加速落地中。
在运营商无线网络中,AI应用也在走向现实。亚信科技5G小站基于英特尔® FlexRAN™参考架构,以Chronos框架时间序列预测AI/ML模型为核心,构建了包括时序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基站性能指标预测以及能耗指令调整的完整工作闭环,带来15%-30%的综合节能。在运营支撑系统领域,英特尔与东方国信BONC合作推动大数据计算引擎向量化优化方案。测试证明,在不同的硬件条件下,可帮助大数据平台提升1.5~2.3x的整体性能。
庄秉翰表示,面对数实融合的新趋势,作为中国移动的长期合作伙伴,英特尔将继续以自身的算力为基础,携手中国移动在内的产业生态,满足以数据、AI为中心的数智新世界的需求,让数实真正共生,开启全新旅程!
好了,关于创新云网智算 加速AI落地:英特尔携手中国移动共赢“芯经济”时代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