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人民的学生 思想的行者 ——评阿来《西高地行记》

2023-09-10 19:05:12来源:安徽商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人民的学生 思想的行者 ——评阿来《西高地行记》,如果您对人民的学生 思想的行者 ——评阿来《西高地行记》感兴趣,请往下看。

·朱宜尧

910 1c96363e194713b1a5de4b46d307596.jpg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高地行记》是阿来最新散文集,该书收录作家2011年后创作的《故乡春天记》《嘉绒记》《玉树记》等9篇纪实散文。多年来,作家行走于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地,时刻怀着一颗谦卑心,感恩心,领受民间教益,接受民间口头文学的滋养,沉潜于自己的族群和文化之中,甘做一名学生。他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自然界是最好最直观的自然课堂”,把雪山、冰川、树木、草地、溪流、生灵、花朵等高原风物作为生命美学书籍。每到一处,每有闲暇,阅读地方志和相关历史典籍是他的另一门“功课”,作家更看中历史的迁移与文化的流转,以此梳理和解读,体味与探究邈远时代世俗社会里的众生相,民间社会成员的日常关系,扣问历史、文化、生命以及对文化缺失的一种隐忧等多重思考。

评论家谢有顺说,“阿来之于中国文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有力拓宽了文学表达的疆域,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文学建立起一种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让文学脱离了世俗的庸常和浅薄,真正地立了起来。”

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的实力派作家,每一次长足,无不对自然充满了热切和敬畏,甚至用生命去体味、探索自然之幽微深沉。与自然同命运,同草木共呼吸。在《嘉绒记》中,作家用真实冷峻的笔法记录了夜宿四姑娘山脚下令人心驰神往的一幕。一个人躺在草地上的睡袋里,与月亮对视,与冰川凝视,与黑夜对话,与一匹马接触。他融入了自然,此时的他无异于一株草、一棵树,将情境幻化成内心的悸动,幻化成“一种幽微深沉的语言”,最终沉睡在自然温暖的怀抱里。在《丽江记》中,为写好一篇文章,作家三次远赴丽江,以学者的身份对藏民文化的内部多样性作广泛而独立的考察,可见作家的执着与姿态。

作家不仅用行走抵达思想的远方,他那独到的见解,更让读者刮目相看。

游记体散文之所以面临一个危机,那是只见姿态,不见对象的呈现。譬如说,我看梨花,很多人重点落在了“我看”上,而作家认为重点应该是“梨花”。前者是一种姿态,后者才是一种呈现,一种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须让物得以呈现,然后再涉笔其他,才有了可信的依托。作家还说,“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多样性都很丰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境中,自然就发生不同的情态与意涵。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作家见解可谓拔新领异,说到了“变”,情态与意涵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阿来以这种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用行走告诉读者行之过程中要有新的体察与认知,无疑是最重要的,最有生命力的。

除此之外,他的谦卑、气节、情怀又让人钦之佩之。

说谦卑。当一个康巴汉子叫他“老师”的时候,阿来说:当我面对自己坚韧的族群、自己的同胞,我从来都只感到自己是一个学生,雄浑广阔的青藏高原,就是给我一千年时间来学习,也并不以为能将其精神内核洞穿。可见作家有多谦卑。

说气节。作家陈词激昂,怀着感动与敬意写下了:爱一个国,不了解其地理。爱一个族,不了解其历史。爱一块土地,不了解大地集中所有精华奉献出的生命之花。这三句话,独立成一段,除了视觉的醒目,更有内心情绪激昂的宣泄。紧接着作家进一步阐述:我意识到了这种热爱因为缺乏对于对象的认知而变成了一种情感的空洞,我决定不再容忍自己身上的这种荒唐的情感。可以看出来,作家对“爱”的苛刻并高深的理解,之所以行走,是不允许自己的爱,在生命里泛滥成一个不包含任何承诺、不兑现任何情感的空洞。爱,不应该成为空洞,爱应该有内容、有内涵,应该用生命哺育、回馈。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好的语言,充满了诗性,一句话、一个细节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譬如风景旖旎的四姑娘山,被作家描绘得如画如彩,有光有影,绘声绘色,饱含生命的律动之美。

散文集《西高地行记》,行之细目、绘之声色、思之千古,以及作家对待文字、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都值得深入学习,所收录的每一篇散文也称得上是纪实游记的典范之作。

好了,关于人民的学生 思想的行者 ——评阿来《西高地行记》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