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他是西甜瓜首席专家,现在却不敢去村里了,如果您对他是西甜瓜首席专家,现在却不敢去村里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
这些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马建祥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到当地超市转转,看看售卖的西瓜是什么品种、价格如何。
“20多年,培养出感情来了。”马建祥笑着说。
从1997年正式从事西瓜的育种、栽培技术研发及推广至今,在一般人眼中仅为消夏祛暑佳品的西瓜,是马建祥的科研“舞台”。他用自己多年的潜心钻研,演奏出了甜滋滋的西瓜培育“交响曲”。
“很幸运,我应该属于后者”
马建祥与西瓜的结缘是在1997年。当年,刚毕业的他被分配至陕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后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事西瓜、甜瓜的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当时,国内设施种植面积比较大的中果型西瓜品种为“京欣一号”和“京欣二号”,其中后者的推广面积更大。
“‘京欣二号’果皮薄、果肉细腻多汁、口感好,很受消费者喜爱。”马建祥说,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对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在成熟期容易裂瓜。“有时你在田里随便走走,都能听到西瓜咔咔的开裂声。”
正因如此,“京欣二号”西瓜的商品率不是很高,这直接影响了瓜农的收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马建祥和同事们从国内外先后收集了300多份不同的西瓜材料,对其进行了系统综合评价,并将“耐裂性”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根据育种目标选出一批优异自交系后,他们将不同的自交系进行配组,组成了35个不同的组合。
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研究人员在这些组合中最终选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最好的“组合”,这便是如今在西瓜育种领域大名鼎鼎的“农科大5号”。
在一篇论文中,马建祥曾这样介绍“农科大5号”——果肉红色、肉质沙细、汁多纤维少、口感佳。“更重要的是,这个品种很好地解决了‘裂瓜’的问题。”
此后,马建祥又主持研发了一系列西瓜新品种,其参与研发的新品种数量多达20多个。但回想起来,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依然是让他迎来“开门红”的“农科大5号”。
“育种工作有时需要运气,看似简单地将不同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但有些人工作几十年也不一定能获得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有些人却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很幸运,我应该属于后者。”马建祥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育种研究慢慢从传统育种进入到分子育种阶段,一批批怀揣高新技术的年轻人的加入,让整个育种团队充满活力的同时,也使马建祥在研究西瓜新品种之余有了更多时间。此时的他慢慢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另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西瓜种植推广上。
“做出点样子让大家瞧瞧”
马建祥并不是近几年才开始推广西瓜种植的。2008年,他到距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杨凌6公里外的官村推广西瓜种植。
在这个长期种植小麦、玉米的关中乡村推广西瓜种植,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先把老乡们拉到自己2006年开始推广西瓜的陕西蒋村镇同兴村,让官村农民实地感受好西瓜究竟是什么样的。然而,官村农民始终担心“没种过,卖不出去怎么办”。
马建祥酷暑天站在瓜地,苦口婆心,好说歹说。一连几天后,终于有3户农民动了心。
从这天起,马建祥下定决心,要做出点样子让大家瞧瞧……
“马老师每天骑着摩托跑到我们村的160亩瓜田里,100多个瓜棚一个个看,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搭建竹竿棚,就像教小孩说话一样。”如今已经是杨凌绿香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合伙人之一的高级职业农民魏群劳说。
2008年正月十五,天突然放晴,牵挂种苗的马建祥顾不上家里坐着一屋子客人,骑车赶到官村。没想到瓜农都去逛庙会了,育苗棚里的温度快把苗子烧死了,他赶忙打开通风口通风。正是因为他的到来,种植户的西瓜苗才没出问题。
经过一番努力,试种的西瓜皮薄肉脆,根本不愁销路。其他老乡见状,参与的热情瞬间高涨,纷纷要求马建祥到自家瓜田里指导。第二年,眼看着试种的3户人中,两户挣了大钱,一户贫困户不仅把外面的欠款还上了,还有了积蓄,西瓜地从20亩发展到了160亩。
说起这事,马建祥笑着说:“现在都不敢去村里了,一去大家都拉着我到家里做客,不去谁家还会不高兴。这让我很高兴,因为科技带给了他们更多的收入和幸福感。”
“有段时间,我准备要放弃了”
如今的马建祥,一年有200多天都在村子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那几天,由于杨凌地区的西瓜已经完成收获,他正准备动身到西瓜收获期更晚的陕北榆林地区。
然而,长时间扎根农村并不意味着马建祥已经离开了“科研一线”。事实上,就在这段时间,他还牵头起草了一份《西瓜种子产地检疫规程》,这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针对西瓜种植的国家标准之一。
2010年8月,在一次调研中,马建祥发现黑龙江当地很多西瓜的皮上都有大片不规则的水浸状斑。通过研究,他确定这些西瓜染上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西瓜病害。”马建祥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种病源于西瓜种子制种环节出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西瓜种子带有病菌,农户购买到这类种子并播种到田间,病害自然就发生了。”
因此,要彻底防治这种病害,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制种阶段杜绝“问题种子”的出现。“科研人员虽然早已研究出具体方法,但不系统,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制种公司对此也不了解,更不知道怎样将其融入种子的生产环节中。”
“他们需要一套针对西瓜种子检疫的具体流程。”于是,回到学校的马建祥立即着手制定相关标准。
“首先要组织专家到各地调研相关病害的发生情况,并协调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讨论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形成标准的草案;然后邀请有关专家座谈讨论,形成征求意见稿;上报的同时,再次组织行业专家讨论,形成标准送审稿,经数次反复修改后,最终形成标准报批稿。”马建祥说。
在此过程中,考验马建祥的并不是科研能力,而是与不同专家、机构组织的沟通协调能力。对于一名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以至于“有段时间,我都准备要放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持续不断的推动,马建祥主持制定的国家标准《西瓜种子产地检疫规程》于2018年发布,并在次年正式实施,该规程从源头提高了我国西瓜种子质量。至于作为马建祥制定该规程最初“源头”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不能说完全消灭,但只会在个别地方零星发生”。
此外,马建祥还主持制定了陕西省标准《塑料大棚西瓜栽培技术规程》,有效提高了陕西省大棚西瓜栽培标准化水平。
如今的马建祥依然每天奔波于实验室和瓜田之间,走在沾满泥土的路途中,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科研人员,成长为陕西省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农民现在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让我们更感到身上的责任与压力,只有提供最好的科技服务,才对得起他们的喜爱,对得起自己的身份。”马建祥说。
好了,关于他是西甜瓜首席专家,现在却不敢去村里了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