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10岁的他盼“脱贫”重生 过上新人生,如果您对10岁的他盼“脱贫”重生 过上新人生感兴趣,请往下看。
严家兴年仅10岁,却已有自己的懊恼。身边的同学只知他定期输血“很奇怪”,殊不知他要依靠血袋维持生命。就连妈妈,也因为他一趟又一趟跑医院、一笔又一笔治疗费消耗积蓄,感到“很麻烦”,选择离去。“家兴是因为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才被人误解,我们都希望他可以好起来,能重新过回普通人生。”爸爸严锦华从未放弃儿子,哪怕经济困难,也决定让家兴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今年立秋一过,父子俩就到了广州,等待医院安排移植仓床位。
无论多难坚持救孩子
前几天,严锦华在广州白云区租了房子,一入住就将房间每个角落都擦拭得一尘不染。今年7月,家兴因为脾脏肿大,在广州进行了切脾手术。术后一个月,他们来广州复诊,顺便输血。同时,父子俩还收到医生的通知:“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与家兴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一切就绪就可以做移植手术了。”
切脾、输血、移植……都是严锦华和家兴父子日常面对的话题。早在2013年6月,家兴出生第三个月,他就开始赶不上同龄宝宝的长势。体格不仅长得慢,脸色越来越差,动辄感冒发烧,食欲不振,哭闹不休。
严锦华抱着儿子前往当地医院求医。令他震惊的是,孩子竟然确诊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只能靠输血和排铁维系生命,想要根治唯有选择适当时机施行骨髓移植手术。
在家兴出生的清远连州市西岸镇某乡村,邻里间“见面熟”,一个家庭为孩子频频求医,消息不胫而走,有不少人“劝”严锦华和家兴的妈妈“放弃”。
一开始,这对初为人父母的夫妻俩咬着牙关坚持着。然而,从家兴确诊到1岁3个月这段时间,妈妈在带娃就医的路上,了解到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背后的沉重代价,信心逐渐被耗尽,最终选择离开。
但是严锦华却认为:“不管别人怎样说,我还是要救自己的孩子。无论多难,也要养育他成长。”
决心移植开始新生
单亲爸爸带娃不容易。严锦华守护的,是罹患大病的宝宝,是家中的年迈父母。为了挣钱养家,他把家兴留在农村交给老人照顾,自己在离家乡200公里的清远城区找到一家木头厂做运输工。
从清城区回连州老家,路程2小时,严锦华估算着日子,每到家兴需要输血时,他无论多忙都要请假回乡,带儿子到清远市区的医院输血。治疗完毕,再把孩子送回老家。一来一回路上耗费8小时,却也是父子俩宝贵的相处时光。“我想留在孩子身边,但情况不允许。家兴6岁前没有学生医保,输血报销比例很低,还要陆续加入排铁治疗,经济压力大,我一般在工厂加班运货,才能勉强维持治疗费。”严锦华说,孩子6岁以后输血更频繁,平均每月两次,严锦华亦一如既往“两头跑”。直到家兴入读小学,有了学生医保覆盖,家里也办了低保,治疗压力才有所缓解。
在爸爸眼中,家兴是个让人心疼的好孩子。每逢回家,父子谈心,严锦华问起校园生活的时候,他发现家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他听孩子奶奶说起,才知道儿子在学校不被理解。
“有些孩子不懂‘重型地中海’贫血,觉得家兴定期请假去输血,很‘怪异’。其实输血之后,孩子就能正常生活了。”严锦华常常替儿子感到委屈,无奈的是,再婚后的新家庭也有些“不理解”。“地贫孩子很无辜,错在父母的无知。”他带着家兴申请了华大基因的公益配型项目,一直寻找相合配型。“希望孩子能过上正常人生,不用再受委屈。”
配型成功等待入仓
等待配型过程漫长且莫测。家兴也在等待中,出现了重型地贫患儿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脾脏肿大。由于长期输血造成铁元素沉积在脾脏,加上家庭困难,排铁治疗不规律,家兴的腹部日渐鼓胀。
今年暑假一放假,严锦华就带着家兴来广州就医,医生得知父子俩正在等待合适配型,有计划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便建议切脾。令人惊喜的是,手术刚做完,父子俩就等到了好消息:“医生从中华骨髓库找到与孩子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了!”父子俩欢天喜地,尤其是家兴。他抱着爸爸的脖子,雀跃欢呼:“我终于不用输血和吃药了。那些排铁药很苦,很难吃!”
严锦华还知道,儿子的最大心愿不止这些,他还希望,消除疾病就有机会和爸爸一同生活。
严锦华告诉新快报记者,过去10年,自己与孩子目标一致。为此他省吃俭用,加上借钱,筹了将近20万元治疗费。尽管在医院咨询后知道20万元还远不够。但他一刻都不想等,希望一边治疗,一边筹钱。
“儿子已经10岁了,正处于黄金移植期的‘尾巴’,无论多困难,我们都不能再拖延,机会不等人呐。”8月,是家兴术后一月回医院复查。这次,严锦华托朋友帮忙,在广州白云区租下了房子,打算不走了。他还不顾家里反对辞去工作,留在广州陪儿子。在他眼前,既有期待,又有挑战,但严锦华打算见一步,走一步,与儿子一起渡过难关。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
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588号家兴”。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张雪欣
■本版图片:受访者提供
好了,关于10岁的他盼“脱贫”重生 过上新人生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