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封面新闻的行走成都|49座大运场馆,助力成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如果您对行走成都|49座大运场馆,助力成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感兴趣,请往下看。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自2018年底申办大运会成功以来,成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经济民生、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建设飞速发展,进一步提质升级。以大运会为契机,成都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口中“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今天,我们就去成都的街头走走,看看大运会给成都带来的变化,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体育场馆一直是精彩赛事的承载之地,也是人们对办赛城市的“第一印象”。申办大运会以来,成都市新建改建大运场馆49座,其中有36座都是改造,不但给成都留下了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也让很多老旧体育场馆焕发了新生。成都青白江区文体中心就是其中一座,受到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瞩目。
青白江文体中心流线型的外观形似凤凰展翅。场馆外立面采用可调节参数化栅格幕墙结构,风可以在场馆中穿梭,达到夏日荫凉散热的效果。同时,幕墙呈现出水波荡漾的建筑形态,达到审美趣味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据悉,这座体育场馆由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承建,是成都市政府重点关注的大型综合民生工程,项目建筑面积约9.52万平方米,是青白江区首个集体育中心(篮球馆、游泳馆)、文化中心、艺术演艺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公用建筑,曾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钢结构金奖。此次成都大运会期间,青白江文体中心体育馆作为篮球项目的热身场馆及比赛场馆,见证大运健儿们的拼搏奋斗,并在这里产生两枚大运会金牌。
在气氛热烈的篮球赛现场,除了认真比赛的球员和教练员,来自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的建设者们观看了比赛。陈良是青白江文体中心项目的现场副经理,他表示:“时隔多年回到这里观看大运盛会,我非常兴奋。看着曾经一点点建设起来的体育场馆,如今作为成都大运会这样国际性赛事的承办地,作为建设者,我感到自己实实在在地为成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希望今后在成都的发展建设中,我们能够再接再励,打造更多品质工程,为把成都建设得越来越好贡献力量。”
四年时间,包含了训练、热身和比赛场地的49座大运场馆稳健落成,见证了“基建狂魔”的成都速度。这49座场馆,将是成都这座城市最直接的财富。不仅解决了市民的健身场馆需求,也为成都今后举办大型赛事,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据悉,自大运会筹办以来,大运场馆累计开放近8万小时,服务超过510万人次,举办各类赛事730项,近2000场次;依托大运场馆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1800余场次,市民体质合格率逐年提升,去年达到94.61%。
大运会后,按照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原则,成都市将持续更新发布大运场馆“惠民开放清单”,免费发放体育惠民运动券,积极举办传统体育项目和新兴时尚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引导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市民走进大运场馆,共享大运成果。
好了,关于行走成都|49座大运场馆,助力成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