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三伏天”来袭 这份“避暑秘籍”请收好

2023-07-09 17:05:06来源:安徽商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三伏天”来袭 这份“避暑秘籍”请收好,如果您对“三伏天”来袭 这份“避暑秘籍”请收好感兴趣,请往下看。

7月7日迎来小暑节气。俗语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即在小暑之后,气温会一天比一天高。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将在7月11日来临,届时,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时时出现。这时候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湿热交蒸”到达顶点。“极易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及肠道传染病等。”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夏季伏天,不仅要科学解暑降温,还要控制好血压,多喝水,清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

热射病可导致死亡或残疾

炎炎夏日,暴热的三伏天要来到,高温中暑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和水盐代谢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疾控专家介绍,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大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皮肤湿冷等。

“重度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症状最为严重,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或残疾。”据介绍,热痉挛则是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收缩痛,病人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是由于高热引起的皮肤、内脏血流量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昏厥。起病迅速,先有眩晕、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继而昏厥。病人体温正常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热射病则是由于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症状最为严重,若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或残疾。

正午时分避免暴露于阳光太久

“户外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疾控专家提醒,要及时喝水,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尽量少喝含糖或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饮料不但不解渴,反而会使身体丢失更多液体。”可适当多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

建议出行前关注天气信息,了解当天极端高温警报及安全提示。天气炎热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11时-15时暴露于阳光太久,或者活动一段时间后,在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会儿。

与儿童一起旅行时,切勿将儿童留在停放的汽车内。离车时检查,确保所有人都下车。

若发现有人中暑,要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或清爽的果汁和绿豆汤。如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头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在太阳穴处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变化,如果出现重症中暑,尤其是高热、昏迷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救治。若昏迷患者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抽搐,注意避免患者伤害到自己。如果发生呕吐,可让患者侧卧,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夏天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

夏季由于炎热、温度大幅度上升,体内水分流失多,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养生不当很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疾病。

“所以首要的预防措施是多喝水。”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病患者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温开水补充水分。提倡“四低一高”饮食原则: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进食动物内脏、肥肉、蟹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室内可用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空调多用除湿功能,降低湿度缓解闷热感觉。空调温度不宜调得太低,一般以26℃左右为宜,室内外温差不应超过7℃。“老年人要洗温水澡,不宜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洗澡。”

起居有常,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平稳,即要按时起床、按时睡觉、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平和的心态等。夏季昼长夜短,容易睡眠不足,要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夜间11点之前尽量要进入睡眠状态,午餐后半小时午睡30分钟至1小时,每天保证七八个小时睡眠时间。

“谨记一点,一定要按时吃药。”据介绍,夏季天热,血管扩张,血压相比于冬季会有所下降,于是常有患者开始擅自减药或停药,因而常出现诸如头晕、脑供血不足、浑身无力等情况,甚至会导致脑梗死或心绞痛发作,非常危险。

解暑功效上热茶完胜冰水

一杯冰水、一块冰镇西瓜,吃到胃里,全身凉透。然而,这种凉爽感觉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爽口的冰镇冷饮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诸多伤害。

据介绍,喝进去的大量冰镇饮料,需要体内水分进行稀释,且冷饮进入体内,导致体内温度骤降,暑热集聚无法散发,会增加中暑的风险,还容易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

“天气越是热,越应该喝茶,尤其是热茶,这才是真正的解暑法宝。”喝热茶,能促进皮肤汗液分泌,毛孔打开。当汗液蒸发的时候,也会散去身体表层的热量。同时,人体血流量大大增加,汗液分泌也会增加,人体深部的热量也会逐渐散发出去。

此外,茶水中的咖啡碱等成分也能对体温进行调节,有降暑效果。茶叶特有的香味,本身就是难得的清凉剂。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茶水中的茶多酚、果胶、氨基酸、糖等物质,可与口中唾液发生反应,滋润口腔,使人产生清凉之感。

■温馨提醒

防暑于未然

1.夏季预防中暑应提前适量饮水。每日饮水量1.2L-1.5L,剧烈运动后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可饮用含盐饮料、绿豆汤等。可饮用一些淡盐水,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2.避开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选择轻薄浅色的服装。使用遮阳帽、太阳镜、太阳伞、防晒霜等防晒用品。

3.高温作业人员应避免正午时段作业。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合理休息,并随身携带藿香正气丸、十滴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伏天养生三忌

1,忌长时间吹空调。长时间吹空调会导致身体气血运行受阻,很容易感冒、头痛、鼻塞,同时对于颈椎或者腰不好的人群,容易导致颈部痉挛、后背酸痛等腰腿疼毛病。

2,忌贪吃冷饮。吃冷饮过多容易导致肠胃受寒,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

3,忌出汗后受凉。大量出汗后因身体缺水,很多人会猛喝冷水来解渴,但这样容易导致身体低渗性脱水,出现“水中毒现象”。大汗后立即冲冷水澡,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回心血量突然增加,增加心脏负担,导致憋闷的状况,同时运动后肌肉疲劳,受冷刺激,可能会引发抽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文 周继龙/图

好了,关于“三伏天”来袭 这份“避暑秘籍”请收好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