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陈履生:抓紧当下对在校学生的审美教育,如果您对陈履生:抓紧当下对在校学生的审美教育感兴趣,请往下看。
“成教化,助人伦”是传统中国画里承载的美育功能,而随着时代变迁,不但绘画的美育功能在发生改变,社会各界对美育的认识都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学科的建立更让美育的责任被误认为是美术学科的责任,在美术技术化倾向的现状,美育的承载变得尤为片面,实际上,美育的普及才是美育的根本。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陈履生在新快报收藏周刊与广州市文联共同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深入剖析了美育现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有些学生到大学都没写过毛笔字”
收藏周刊:您在多个公开场合以及刊物都发表过对美育现状的鲜明观点,在您看来,如果从高校美育的角度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陈履生:就目前情况来看,整个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存在着过于技术化的倾向,这使得在整个美育教育就表现出严重的不足。一方面过于依赖于专业的体系和专业的教学,而忽视了整个美育系统中的素养的培育,以及专业教育中本应作为基础的综合性素质的这一基本的结构,造成了很多现在流行的,包括像设计等一些专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至于在一些艺术院校中的很多学生没有去过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有些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没有拿过毛笔,没有写过毛笔字。这些具体的问题都是美育教育中必须要面对的。
收藏周刊:近年看,这种现象有没有一些变化?
陈履生:客观来说,现在很多院校也很重视美育,有的院校还有美育中心,也有一些关于技术性的教育,包括书画、钢琴、舞蹈等,但是,从整体素质教育方面来看,还是有着明显的不足。这就是没有把美育普惠到每一位学生,只是在有兴趣的部分学生之中,而且大都也是技术性的教育。
或者说更多的可能是叶公好龙,正好像高校博物馆建设潮那样。大家可能知道了美育的重要性,但毕竟这很抽象,面对着具体教育中的课程的设置,以及课时的安排,包括学分的比例,都反映出了对于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或者是欠缺。
“高校中的美育是培养在作品前的欣赏者”
收藏周刊:您认为该如何在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中普及美育教育?
陈履生:需要做一些调研。现在有的院校中也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艺术教育的基础框架,包括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还有一些例如钢琴等,感觉还比较全、比较专,可是,参与的就是少数人,比如,上万人的学校中只有三五个报名学习或提高钢琴的,为此,学校还要配备专门的老师,感觉有些耗费珍贵的教学资源。这并不能带动全校整体的学生美育,不能带动整体的审美水平的共同提高。
收藏周刊:如此说来,似乎从技术性的框架之内突围出来,让广大的在校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审美的教育成了当务之急。
陈履生:是的,只有共同提高审美,培根育魂,才能用美来完善人生,而非仅仅是琴棋书画的专长。高校中的美育不是培养金色大厅舞台上的演奏者,而是台下的观众;不是培养美术馆中展出作品的美术家,而是在作品前的欣赏者。
所以,抓紧当下对于在校学生的审美教育,全方位而不是个别的,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种顶层设计。
收藏周刊:是什么导致今天不同界别对美育理解产生如此大的误差?
陈履生:有诸多方面,整体的社会氛围,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等等。
“中国的美育始于美术的教化功能”
收藏周刊:另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美育与美术的关系?
陈履生:中国的美育始于美术的教化功能,也表现出美育与美术的关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典型的代表。《女史箴图》在“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目的中实现美育的主旨,顾恺之所画极尽所能以男人社会中的女人道德为规范,表现了不同身份的妇女形象,其规劝、镜鉴、反省的意义,通过与故事相关的形象而实现其教育妇女尊崇妇德的目的,而这种美德就是那个时代中的美。该画起首画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率宫人看斗兽,其间有一黑熊突然跃出围栏,直逼汉元帝,举座皆惊,唯有冯媛挺身而出护主。第四段画“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将容貌的外表美与内在的心灵美这一关系通过生动的形象而表现出来。显然,顾恺之时代的美育,包括以何为美的具体的内容,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特点。而美术尽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服务于美育的功用关系则是不变的,尽管方式方法可能所有不同。
收藏周刊:体现在美术作品上的美育,在近现代是否有了较大的改变?
陈履生:审美的发展的确因时而变,往往不为画家的自我所左右。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傅抱石的《苏武牧羊》出现在抗战时期,以艺术服务于时代还是在中国艺术发展“助人伦”的常态之中,可是,审美却表现出了与常态的不同。当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1954年出现在全国美展上的时候,公路、汽车、电线杆这些与传统文人画格格不入,从来不入画的事物进入到山水画之中,之后改变传统水墨画审美常态的染天染水的新的画法,不管那些传统派画家如何声嘶力竭,他们处于小众的现实地位已成新中国的现实。因此,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发展国画艺术》,一锤定音,将新时代的审美流向中的各个支流引导到时代的主流之中。
美育的根本就是在德的基础上“饰其性”
收藏周刊:在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从新时代的角度理解美育?
陈履生:在当代中国,从教育入手不仅是蔡元培时代中的提倡美育,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以美育来带动建立一个“四观”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从而为塑造健全的美的心灵而完善当中国人的品质。所以,“要坚持立德树人”,树“四观”完善的人。与人相连的“四观”都是德的表现,立德最为重要。“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一直都是社会中的问题,而美育的根本就是在德的基础上“饰其性”。
显然,这之中必须“遵循美育特点”。如果违背特点和规律,变成说教和形式,那么,就不可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就可能蜕变为“修其容”。
无疑,“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具体的,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从小抓起;需要用多种方法,包括古已有之的像《女史箴图》那样的图像观想法,要充分发挥美育的社会作用,完善审美观。
陈履生
人物介绍
生于江苏扬中,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
好了,关于陈履生:抓紧当下对在校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