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新的蜱传病原体,病人症状以皮疹为主,如果您对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新的蜱传病原体,病人症状以皮疹为主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发表最新研究论文称,中国大别山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蜱传病原体,因所有确诊病人的临床症状都以“皮疹”为主,由此命名为“皮疹埃立克体”。
该论文的责任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建国向澎湃新闻指出(www.thepaper.cn),这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新型病原体,可能已经在中国广泛分布,因此早期诊断干预治疗对此类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全球气候变化,社会城市化等促动了人兽共患病包括蜱传疾病的发生,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病原体,如大量立克次氏体样微生物还没有被发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难以评估,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并加大科研支持。
皮疹埃立克体的细菌形态学结果和患者血清学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该研究论文近期发表于由国际传染病学会出版的期刊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IJI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陆苗副研究员、覃新程研究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永忠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郭倩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秦天研究员、徐建国研究员、阚飙研究员为共同责任作者。
皮疹埃立克体的基因组特征2021年的3月到6月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秦天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安徽省的金寨县和湖北省的英山县监测到了一起以发热和皮疹为主要特征的感染性疾病疫情。
传染病疫情信息上报系统显示,这两个地理位置相邻的地方斑疹伤寒上报病例是五年平均病例数的四倍,属于异常升高,但经临床诊断,均无微生物学或血清学证据,该研究团队立刻启动病原学调查。
金寨县和英山县位于大别山山脉,地形地貌以山地、林地为主,这些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区域主要在山区,都有野外接触史。
该研究团队共收集了分散于2个县27个乡镇的106例病人的血液样本和临床病历资料,多为农民。通过血清学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这两种方式,共确诊了19例新型埃立克体病患者,从14例患者血液中扩增获得了1-2个病原菌的基因片段,余下5例患者双份血清抗体有显著的四倍升高。此外,还有74例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高于查菲埃立克体,符合既往感染的标准。
这19例确诊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59岁,距离发病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5天,其中15人为女性。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大部分患者对于是否被蜱叮咬过以及具体的叮咬时间甚至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病例都出现了发热、皮疹、气喘和厌食这四种临床表现症状,还辅以肌肉酸痛、头疼、咳嗽、畏寒等其他的非特异性症状。所有患者接受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和奎若酮类治疗的2至5天,发热和皮疹症状有所减轻,此后均得以好转出院。
为了寻找到此次感染的源头,该研究团队从家畜、茶园等与患者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区域采集了媒介样本蜱358只。通过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从中成功检测和分离到了相应的病原菌,获得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皮疹埃立克体(Candidatus Ehrlichia erythraense)。
研究发现,此菌株全基因组共含有1,445,471碱基,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为28.5%。与其他的埃立克体菌株相比较发现,皮疹埃立克体含有638个与已知种相同的基因,以及254个特异性基因。感染患者最显著的血液异常为白血球水平升高。
据介绍,人埃立克体病(Human ehrlichiosis)是一类以埃立克体属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由蜱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不具备典型性,在临床上不容易与其他感染性疾病进行区分,诊断需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如出现误诊或者延迟诊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该病是1986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的一种新的立克次体病,1991年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命名为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
在随后30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可引起埃立克体病的病原菌被科学家发现并报道,包括伊文埃立克体(E. ewingii)和鼠埃立克体(E. muris)。近10年间,在我国少有病原学确诊的埃立克体感染病例报道。
中国科研团队的前述论文指出,大别山地区存在一系列蜱传疾病,感染后的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导致误诊和严重后果。人感染埃立克体属细菌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一般症状,但是由于皮疹埃立克体需使用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不能够早期进行鉴别诊断,精准用药,就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甚至导致死亡。由此,早期诊断干预治疗对此类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医生需要警惕这种新发现的病原体在大别山地区流行,迫切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定新出现的蜱传病原体的确切临床谱、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地理分布和病媒生态学,以指导检测、治疗和区域监测。
基于核心基因的皮疹埃立克体遗传进化分析每年的4月至9月,我国大部分地区为蜱活跃期。徐建国院士对此表示,目前在蜱传疾病高发地区,不少人仍然不重视蜱虫的叮咬,甚至出现人传人的死亡事件发生,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在自然疫源地加大对蜱虫叮咬导致疾病的科学教育宣传,基层机构需要加强蜱传病原体的检测和监测能力,诊断和识别能力。
近日,中疾控发布的“五一”健康出游提示中,也提及对蜱传播疾病的预防。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接触蜱。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中疾控提醒,野外活动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带回家。
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
如在清除蜱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原标题: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新的蜱传病原体,病人症状以皮疹为主)
好了,关于研究团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新的蜱传病原体,病人症状以皮疹为主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