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投中网的成都堪比顶级VC,一战回报300亿,如果您对成都堪比顶级VC,一战回报300亿感兴趣,请往下看。
七年时间,豪赚百亿。
今年2月,投中网在《人民币VC的一层恐惧被揭开了》的一文中提到:当下人民币基金在早期阶段不愿重仓,鲜有实现α回报的投资案例。但近期,笔者在梳理国产替代领域的相关项目时,发现部分即将退出的案例其回报率远超预期,甚至个别项目绝对收益高达百亿。 比如,国产CPU龙头海光信息。去年8月,海光信息在科创板上市,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被誉为“年内半导体行业最大一笔IPO”。 如果翻看其融资历史就会发现,自2014年成立后,海光先后获得五轮融资。投资方是清一色的人民币基金,包括中科曙光、成都高投、长虹电器、金石投资、天创资本、国科控股等。可以说,海光信息的IPO是近期人民币基金的一场盛宴。那么这些机构到底赚了多少钱? 笔者梳理相关投资信息发现,成都国资在这一项目上收获颇丰。先以成都高投为例。据成都高投披露的信息,2016年成都高投集团作为初始投资人,向海光信息投资4亿元成为战略股东(当时一同出资的还有成都产投集团)。 2018年11月26日,中科曙光发布公告称,分别与成都产投、成都高投签订了《产权交易合同》,以挂牌价人民币10.7亿元取得海光信息10.92%股权。这意味着在2018年时,成都高投已经收回本金。而在2022年海光信息上市时,成都高投仍持有公司1.376亿股。当时,海光信息的IPO发行价是36元。如果按照发行价计算,其账面收益已高达49.54亿元。今年开年以来,AI芯片版块在ChatGPT等概念的推动下一路走强。4月13日,海光信息的股价为76.22元。成都高投对应的持股市值为104.88亿元。 七年时间,豪赚百亿。如果再细扒一下就会发现,成都国资在这个项目上赚得盆满钵满。 据海光信息的财报显示,成都国资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包括成都产投、成都高投和成都集萃,三家公司为一致行动关系)占股17%。对应市值约为301亿元。综合成都高投官方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成都国资共计投入的资金不超过15亿元。这意味着在成都国资在海光信息这一项目上浮盈280亿(以上)。 虽然最终收益还得等到今年8月解禁之后才能知晓。但预计其绝对收益,在近期一级市场的退出案例中,应该是T1甚至T0的存在。而与成都高投在同一阶段进入的其他人民币基金,自然也收获不菲。 海光信息的退出案例道出另一个问题:国有资本如何做好风险投资? 我先放个结论:成都这一单投资的表现,堪称顶级VC,它的特殊性在于,投资标的并非是本地的资产整合、剥离而来,整个案例是有意识的sourcing、决策、投资的结果。而结果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投的最早,一方面是回报可观。 谈独特性就得有比对,我们来论证一下。 我们可以对比同为明星项目的广汽埃安。2020年,广汽集团将旗下新能源子公司拆分独立,获得广州产投、广州基金、越秀产业基金等地方国资和其他市场化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广汽埃安代表了地方国资的一种投资策略,抱团本地产业巨头的明星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一起将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十分常见,比如粤芯半导体、正泰安能等都是如此。 如果类比的话,这种投资更偏“资源型”,就好比你在VC/PE市场里,京东把物流拆分了,你能拿得到份额——这跟早期投资不同,这证明的是实力,不是眼光。 而成都国资投资海光信息则是走了另一条路子——梳理本地产业链,通过“查漏补缺”的方式投资早期项目。 具体而言,集成电路产业一直是成都的支柱产业。早在2003年,成都就引进英特尔,随后京东方、德州仪器等公司相继落地成都。到2015年前后,成都拥有芯原微电子、虹微、华微、国科微等50余家设计公司。还拥有生产芯片封装胶产品的硅宝公司、生产抛光材料的时代立夫。此外也不乏梅塞尔、林德等气体配套企业。 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是当时成都国资的投资策略。海光信息就是这一策略中的一环。据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成都在2015年前后就已经计划通过投资的方式,来培育集成电路赛道的国产替代项目。随后在寻找项目的过程中,得知中科曙光旗下的海光信息在布局国产CPU的业务,于是便很快联系上该项目,寻求投资合作。这才有了7年之后,百亿级回报的投资案例。聚合资源的抱团投资,和沿着产业链的纵深投资,体现着不同城市产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北上广深巨头公司林立,围绕本地巨头公司的孵化项目和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不仅能够降低风险,还能够将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而对于成都而言,本地巨头企业相对一线城市较少,主要依托优势产业链,来投资和培育“链主”企业。投资海光信息后,海光的两家核心子公司——成都海光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很快便落地成都。成都高新区“通过提供孵化空间载体、协调银行提供大额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创业扶持。”帮助海光成长为成都集成电路赛道的“链主”企业。 从进入时间上看,成都国资也赶上了一个“好时机”。成都国资最早投资海光信息是2016年。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成立901支政府引导基金。但到了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就增长至1531只。 毫不夸张地说,各地政府设立的引导基金已经多如牛毛。如果现在投资国产替代的CPU项目,成都将面对着更多的竞争对手和更高的企业估值。海光信息不是成都沿着优势产业链成功押注早期项目的孤案。 我们不妨再举一例。2007年,成都高投、成都产投投资了中航无人机的天使轮。2022年6月,中航无人机登陆科创板。这是成都沿着航空航天这一优势产业链投资早期项目的又一案例。而在成都高投67起公开投资案例中,更不乏瑞波科、奕斯伟等半导体或新材料赛道中的早期项目。 当下“股权财政”成为业内热门话题,已经有了“合肥模式”“深圳模式”和“苏州模式”。成都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能不能走出一条“成都模式”?(文/杨博宇,来源/投中网)
好了,关于成都堪比顶级VC,一战回报300亿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