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IPO观察|去年营收45亿元 上市前股份奖励近7亿元,十月稻田递表港交所,如果您对IPO观察|去年营收45亿元 上市前股份奖励近7亿元,十月稻田递表港交所感兴趣,请往下看。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日,十月稻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十月稻田”)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十月稻田是2022年中国预包装优质大米市场以及预包装杂粮、豆类及籽类市场收入最高的公司。2019年至2022年,十月稻田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预包装东北大米零售市场按收入计最大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十月稻田在预包装大米品牌中销量遥遥领先,但其在2021-2022年两年均为亏损状态,且亏损加剧。除此之外,产品、渠道单一,盲目扩产也是其被诟病得最多的问题。
资料图 图自ICphoto2022年亏超5亿
市场第一的钱去哪了?
据招股书,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十月稻田的营收分别为23.27亿元、35.98亿元和45.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97.4万元、-1.73亿元和-5.64亿元。
对于2022年亏损加剧的原因,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十月稻田在2022年的销售及经销开支、行政开支金额大幅增加。销售及经销开支从2021年的2.23亿元增加至3.15亿元,行政开支则由2021年的2.73亿元增加至8.58亿元。
对于销售及经销开支的增加,十月稻田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一是主要由于增加了销售及营销人手导致员工成本增加;二是广告及展览费增加;三是平台服务费增加。
其中,十月稻田员工成本同比上涨99.32%至1.43亿元,广告及展览费同比上涨124.11%至1615.7万元。
而十月稻田行政开支大幅增加的原因,则指向了股份支付项目。招股书显示,股份支付项目主要包括6.91亿元的股份奖励,股份奖励指授予王兵及赵文君的实缴资本,2021年公司股份奖励为零元。
王兵为十月稻田董事長、执行董事、总经理及公司控股股东之一,赵文君为王兵配偶,是十月稻田的执行董事、副总经理、 首席营销官及公司控股股东之一。
行业入局门槛不高
各品牌加码线上渠道
十月稻田的主营产品为大米产品,主要渠道为线上渠道。
近三年,大米产品收入约占总收入八成。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十月稻田来自大米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8.71亿元、28.92亿元和36.22亿元,占比分别为80.4%、80.4%和79.9%。
线上渠道收入则约占总收入七成。报告期内,十月稻田来自线上渠道的收入占比分别为79.4%、75.5%和69.3%。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三年,十月稻田大米产品的平均售价有所下降:从2020年的7.3元/千克下降到2022年的6.1元/千克。十月稻田解释称主要是由于公司对该产品采取相对具有竞争力的定价策略,以巩固公司的市场地位。
十月稻田下调大米产品定价的行为直接反映出其感受到的市场压力。
一方面,大米行业入局门槛不高,小品牌林立,且易因性价比更高,在十月稻田的主阵地——线上渠道抢占市场。红星资本局4月9日在淘宝、拼多多搜索“东北大米”相关产品,搜索结果显示,按销量排列,十月稻田均不在第一位,排名靠前的反倒是价格更便宜的小品牌,价格不到十月稻田的一半。
另一方面,福临门和金龙鱼(300999.SZ)等牢牢占据线下渠道的传统品牌也纷纷加码线上渠道。目前,三个品牌在线上渠道的产品价格咬得很死,一旦发展到烧钱抢流量的阶段,十月稻田未必能赢,毕竟十月稻田的体量与二者相差太大。
2022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2575亿元,其中厨房食品板块营收高达1571亿元,近十月稻田总营收的35倍。据《经济参考报》,中粮福临门的2022年营收超5000亿元。
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
仍募资扩建产能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十月稻田近三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6.3%、59.3%、51.4%,大米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7%、57.6%、50.5%。可见,十月稻田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下降,且未处于饱和状态。
对此,十月稻田解释称,公司建立及投产更多生产线,积极扩大产能,但受疫情的短暂影响,使得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行业的年度平均最高利用率一般不超过80%。
十月稻田还在扩大产能。截至2022年末,十月稻田已建立了5个生产基地,其中沈阳新民生产基地、五常生产基地、松原生产基地及敖汉生产基地已投产运营,通河生产基地尚在建设中。
招股书显示,此次募资,十月稻田还将继续升级现有生产线、扩建产能。
十月稻田计划,五个生产基地将在2026年前新增设计产能共83.7万吨,预计投入10.43亿元人民币。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均截图自十月稻田最新招股书
红星新闻记者 俞瑶 张露曦
编辑 肖子琦
好了,关于IPO观察|去年营收45亿元 上市前股份奖励近7亿元,十月稻田递表港交所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