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评论丨上月美国App排行榜前四来自中国,别说这不代表竞争力,如果您对评论丨上月美国App排行榜前四来自中国,别说这不代表竞争力感兴趣,请往下看。
有成绩该肯定就肯定,有差距该弥补就弥补,不矛盾
“中国应用为何成了美国年轻人的最爱?”《华尔街日报》日前以此为题刊发了一篇报道。文中称,今年3月份的前三周,美国应用商店中App下载量Top5,4家来自中国企业,这其中,上线七个月的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登顶,紧随其后的是海外版剪映CapCut和正在风口浪尖的TikTok,跨境快时尚零售商Shein排在第四位,Facebook是前五中唯一的非中国应用。
这无疑是个挺有意思的社会话题:美国最热门App,前四个都是中国的,虽然“统计时段”只涵盖了3月份,但这足以表明部分中国出海App在大洋彼岸的风靡。要知道,应用软件最早就起于美国,美国的App生态已异常繁荣,正因如此,中国企业出海的App能霸榜美国区下载榜,尤为难得。叠加TikTok听证会等背景,想不引发社会关注都难。
为什么中国企业出品的这些出海App这么能“打”?这当然跟它们精准拿捏了许多美国网民尤其是年轻世代的兴趣爱好有关。可以看到,无论是Temu、CapCut、TikTok还是Shein,抑或是新晋冲进美国下载榜Top10的生活方式社区Lemon8,涉足的业务都是消费互联网范畴,中国消费互联网发展的渗透率与成熟度,在全球早已是位居前列,互联网+吃喝玩乐已重塑人们的生活场景。将消费互联网培育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复制,外加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改造,让不少中国企业的出海App在海外照样吃香。
这些经验,首先涵括的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卷”出来的超强营销手段与快速迭代能力。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在白热化竞争中杀出血路,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几乎是穷尽各种路数,就拿烧钱补贴和拼团拼购等玩法来说,部分国内App是将其用到了极致,这契合了许多用户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多快好省”需求。将其复制到美国,用户对社交裂变下的“砍一刀”和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下的机制性价比也毫无抵抗之力。
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奉行“快鱼吃慢鱼”的“唯快不破”哲学,这里的“快”也体现在了快速测试、反馈、迭代和取舍上。有报道就提到,在最终确定标志性的单列滚动界面设计之前,TikTok曾快速设计过多款用户界面,其中包括类似Instagram探索标签的双列版本。当试错与改进都极度敏捷,产品对市场需求的适配往往也会更强。
而数亿级用户规模又给了那些互联网企业测试用户偏好,继而快速优化算法模型与运营模式的空间,在国内这块试验田尝试成功后,它们可以在进行本土化调整的基础上将产品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个中国企业的出海App在美国网民群体中蔚为风行,可坊间仍有些人认为,拼多多、剪映、抖音海外版和Shein占据了前四又如何,这些都只是“软应用”,又不是“硬科技”,没法体现中国科技行业产业的硬实力。
毋庸讳言,成功俘获美国网民“芳心”,并不等于已经赶超了应用榜单上排名靠后的美国科技巨头Meta(Facebook母公司)、亚马逊等。向实(跟实体产业结合)、向硬(发展硬科技)、向外(出海),确实也是中国互联网的进化途径。
就目前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确实有些课该“补”,如有些底层技术还不够坚实,就得发力去夯实。不能因为中国企业的出海App风靡海外就沾沾自喜,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实力可以吊打别人。
但也没必要将所谓的“硬科技”与“软应用”对立起来,以那四个App都属于应用层面创新就否定其竞争力。说白了,硬科技离不开软应用,软应用里也有硬核创新。AI、5G、云计算和芯片都是硬科技,哪个离得开能落地的商业模式?
长期以来,网上存在这样一种说法:互联网企业在民生需求上的创新不算“硬核创新”,只有攻克了卡脖子难题才算。说美国互联网重基础研发,中国互联网注重以需求场景倒推技术突破,固然有其历史依据;说中国互联网需要向实而行、需要更多地以技术为核心壁垒,自然也没问题。但提升中国科技产业竞争力,既需要底层技术突破也需要应用场景革新,没必要设置“二选一”的难题,将商业模式创新贬得过低。
说到底,美国最热门App前四个都是中国企业的,是份亮眼的成绩单,没必要因此沾沾自喜,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有成绩该肯定就肯定,有差距该弥补就弥补,不矛盾。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评论丨上月美国App排行榜前四来自中国,别说这不代表竞争力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