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游戏公司,触碰脑机接口技术

2022-10-31 21:05:09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游戏公司,触碰脑机接口技术,如果您对游戏公司,触碰脑机接口技术感兴趣,请往下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蔡姝越 上海报道

游戏企业,正在向脑机接口技术一步步靠近。

近日,启信宝信息显示,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第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三七互娱,估值金额与融资金额暂未公布。

据悉,华南脑控成立于2019年,注册资本为5569.16万元。是一家专注脑机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相关业务包含脑机AI鼠标、头戴式脑电交互系统、意识检测系统等。

对于此次投资,三七互娱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司长期关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特别是新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公司都会持续跟进。

除三七互娱外,米哈游、盛趣等游戏企业,也在脑机接口技术方面积极布局。脑机接口作为一项上世纪便被提出的技术,为何近年来热度不断攀升?这项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研究的技术,又将如何与游戏相结合?而在真正推进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点?

踩下油门的脑机接口技术

在谈到脑机接口技术和游戏企业的关联前,需先厘清这一技术的发展历程。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即BCI)概念的首次亮相,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学家Jacques Vidal在论文《“直达脑机通讯”——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工程年度回顾》中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概念,这也是这一表达首次出现于科学文献。

在此后20多年间,脑机接口技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拐点出现在1998年,埃默里大学研究员Philip Kennedy首次将脑机接口装置植入人体,并使用无限双电极获得了高质量数据,从而实现了对电脑光标的控制。

步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神经学、传感器等技术的升级,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侵入式、非侵入式以及半侵入式BCI。

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脑机接口标准化白皮书(2021)》(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指出,当前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技术和产业爆发期”。

为何脑机接口技术的关注度及发展进程能在近年来实现显著突破?BrainCo强脑科技副总裁何熙昱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关键技术的突破是脑机接口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精准采集并解析脑电信号这一难点。”他指出,在非侵入式BCI技术方面,公司已经自主研发了新式电极材料固态凝胶电极,并实现了量产。此外,侵入式BCI技术中的微创植入手段和柔性电极的研发等方面也有较大突破。如利用机器人降低手术损伤,同时采用柔性电极减少刺激,避免大脑产生免疫反应。“一些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的完整技术方向便是在这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的通量,也就是把更多的电极安全植入大脑。”何熙昱锦说。

同时,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曾明确指出,要在脑科技及类脑智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此外,何熙昱锦认为,资本的高关注度和大力投入以及科技巨头的入局亦是促成这一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Meta在2019年7月便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共同研发的BCI系统能够实时解码实验对象在进行对话时的大脑活动,并将信号转化为屏幕上的文字。2021年7月,SpaceX、特斯拉等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则获得了来自谷歌的投资。

虽然脑机接口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研究领域,但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以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戏厂商亦试图发掘这一技术的更多可能性。

跃跃欲试的游戏厂商

在各类科幻文学、影视作品中,不难窥见创作者们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想象。

如电影《阿凡达》中,双腿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需要“入舱”并头戴非侵入式脑机接口装置进入潘多拉星;《攻壳机动队》中的“电子脑”技术则是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使大脑能够直接与外部设备、网络甚至他人的电子脑进行连接;《头号玩家》中,主人公韦德则通过戴上“信号头盔”这一VR装置来连接游戏与现实世界。

也正是脑机接口技术所具备的奇幻色彩,让不少科幻作品在对其进行勾勒时都选用“游戏”作为其应用场景,也对游戏厂商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艾媒咨询CEO、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对于游戏产品未来的迭代路径,游戏厂商势必会进行技术储备和趋势性布局。“游戏载体的发展,从游戏机端发展到PC端,再到如今的移动端,已经历了多轮升级迭代。脑机接口技术,很有可能成为游戏行业下一步跃升的重要突破方向。”他说。

V社联合创始人兼总裁Gabe Newell的观点则更为直接。“虽然让大脑直接与计算机交互的想法听起来与科幻小说没什么区别,但如果游戏开发人员忽视该领域,他们将犯下愚蠢的错误。”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21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多家游戏企业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相关布局。目前来看,各家的主要研发方向着重于功能性游戏领域。

除了近日投资华南脑控的三七互娱外,手握《原神》《崩坏学园》等IP的米哈游,曾在2021年3月就与瑞金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建“瑞金医院脑病中心米哈游联合实验室”。

“瑞金米哈游联合实验室”公众号信息显示,实验室旨在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等研究课题,目前招募人员主要包括功能性游戏开发、脑机接口(包括软硬件开发及神经科学研究)、数字医疗中的脑疾病方向等。

2020年,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下的脑科学前沿实验室则与数药智能合作,利用VR设备破译和调节脑神经信号的传输,从而对阿尔兹海默症进行治疗。

数药智能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21记者,以神经科学及脑机接口为底层技术开发的数字游戏基本原理是利用了美术、音乐、故事叙述和奖励循环来保持患者专注力,促使脑神经突触之间的神经递质增加,达到突触的修复,使信息传递的传递轨迹正常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降低和避免现阶段针对神经疾病化学药物对儿童副作用大的弊端同时还能有效干预达到治疗的理想效果

尽管国内已有多家游戏公司开始主动接触这一项技术,也有部分游戏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相关的项目正在规划中,不方便对外透露具体进程。“大家可能还是觉得这项技术太前沿了,很多研究仅停留于理论阶段。”某上市游戏公司公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谨慎但保持乐观

尽管在当下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不计其数的变量以及亟待探索的领域,不少观点认为,在这项技术真正落地成熟之际,可以与游戏进行多样化的结合。

“作为人机交互的一重要方式,脑机接口与游戏的结合点非常多,包括可探讨为游戏用户带来多样的交互方式、不同的反馈体验等,目前行业已有探索脑机接口计算结合游戏化内容协助疾病治疗等应用,未来也将有更多发展可能性。”三七互娱相关负责人指出。

长期从事难治性抑郁症脑机接口神经调控治疗临床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担任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共同主任的孙伯民也认为,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医疗领域的发展,也将通过游戏等其它载体,为多动症、抑郁症等疫病患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在动物试验环节,已有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游戏操作的实际案例。2021年4月,Neuralink曾发布了一段猴子试玩乒乓球游戏《Pong!》的视频。据悉,视频中的猴子主要利用植入颅骨内的芯片来远程操控游戏,实现了“意念操控”。Neuralink官方信息显示,这些植入动物头部的设备直径为23mm,厚度为8mm,“你甚至看不到神经植入装置在哪里。”马斯克说。

不过,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遑论研究大脑这一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的脑机接口技术。

三七互娱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全球范围都是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内脑机接口在部分细分行业应用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尝试和落地,但仍需要通过上下游生态的合作来不断迭代发展才会日趋成熟。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脑计算机接口市场规模约为11.8亿美元,约合85.59亿人民币。其中,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医疗保健领域、疾病治疗是脑机接口市场的三大细分方向,估值分别为1024.85、735.6以及546.68百万美元。

数药智能科研部门的冯博士认为,除了医疗领域外,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现比较初步的功能,足够支持一些非专业场景中的应用,因此目前针对脑机接口的商业化设计,需要考虑具体的应用场景。可以从非硬核的角度先切入,之后随着技术更新迭代,逐渐过渡到对精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应用场景。 

在脑机接口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突破,并获得了一定声量的背景下,多位专家在接受21记者采访时对于该项技术的未来发展仍抱有谨慎及适度乐观的态度。

孙伯民指出,目前大众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主要存在着科技伦理和可行性这两方面的误解。

他认为,没有必要将这项技术视作“洪水猛兽”。“目前的脑机接口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临床治疗方面,相关技术真正应用在人体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试验和伦理审查,一切技术的应用都是建立在治疗的前提下。”他说。

何熙昱锦指出,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中立的,关键还是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以及“什么人去用”。“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一定程度伦理方面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机制,减少大众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壁垒,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讨论并共同监督,共同发现并且解决问题。”他说。

(作者:蔡姝越 编辑:诸未静)

好了,关于游戏公司,触碰脑机接口技术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