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长三角九大城市释出1.5万个高端职位 一半年薪在20万元以上

2022-09-28 21:05:1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长三角九大城市释出1.5万个高端职位 一半年薪在20万元以上,如果您对长三角九大城市释出1.5万个高端职位 一半年薪在20万元以上感兴趣,请往下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苏州报道 9月27日,一份包含1.5万个高端职位的“英雄帖”悄然挂出,发布者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大城市,需求涵盖多个科创领域高薪岗位,20万年薪以上的岗位占一半。

G60沪昆高速,串起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形成长三角地区的“科创走廊”。目前,该地区的科创力和科创量兼具分量,归结原因,当地政企认为“人才是第一驱动力”,这是上述“英雄帖”出台的背景原因。

在第四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于轮值城市苏州开幕之际,招人、留人、育人的话题再次大热。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机器人产业招聘需求急迫,持续扩大的IT基建形成长期人才缺口,而企业呼吁产业链进行优化,“既要有做面包的人,也要有做面粉、种麦子的人。”此外,高校正在进行重大学科调整,以便衔接人才的“断层”。

招人就是招资源

“一个行业带头人,带来的效果甚至是令产业从无到有。”在谈及高新产业吸纳高端人才时,苏州协同创新智能制造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伟娟这样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发现,人才集聚程度,往往和产业成长力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

据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介绍,在苏州,超过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由领军人才创办。他又介绍,目前苏州有高层次人才34万人,而入选国家级创业类人才数量已连续9年位列全国首位,另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外国人才分别约占江苏全省的1/4和一半。记者查询数据,苏州在2021年实现GDP达22718.34亿元,占江苏全省GDP总量19.4%,排名第一。上述数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才越集聚、经济实力越强。

苏州亚盛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俊则认为,是人才集聚令苏州诞生了生物医药产业。“全国30%的生物医药创业人才都聚集在苏州,作为对比,在香港或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中,苏州占约1/3,排名全国第一。”

吸纳行业带头人,因此成为了企业头等大事。许伟娟在受访时坦言,人才不仅能带来技术突破,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和产业。“在首次签约清华系学子成为我司技术带头人后,更多清华毕业生循着学长足迹来我们这里求职。”这样一个高学历人才团队,进一步助力企业进行关键技术突破。“除此以外,这些高端人才对国家战略也往往具有敏锐把握,这能助力企业一次又一次捕捉到重大市场需求。”许伟娟指出。

9月27日,在G60科创走廊九大城市放出的最新招聘需求中,九大城市在工业互联网、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上列出了上万个职位,此外嘉兴、苏州则为嘉善复旦研究院、中电科三十六所等具体企业列出了众多空缺岗位,芜湖还列出了大批高校教研岗位。从相关招聘内容中,人们可以读到当地的下一批产业发力点。

留人需要“留心”

芜湖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吴秀丽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每个周六或周日,相关领导都会与六位企业家代表或人才代表进行谈心。这也反映了政企通过“打动心灵、留下心灵”的方式留住人才的策略。

截至9月25日,这样的畅聊早餐会已经举行到了第六十五场。当天,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以及芜湖市领导张东、后名文,与6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对谈。吴秀丽告诉记者,在会上,受邀的六位企业家将介绍企业发展状况,也会反映问题,和政府共商解决方法。

近年来,芜湖市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丽,该市统计局数字显示,今年1至4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比全省高5.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新增328家规上工业企业,位居全省首位。此外,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也逐渐成为芜湖两张亮眼的产业“名片”。

主动发声,让人才感受到城市的欢迎和拥抱,这是芜湖市亮出的态度。2021年,芜湖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并成立安徽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2022年2月,芜湖公开《芜湖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认定及相关补贴发放实施细则》。此外,芜湖市还正在探索“人才飞地”建设,与周边竞争力更强的城市达成了资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协作。吴秀丽告诉记者,“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的模式都在探索中,欢迎人才前去芜湖享受当地的政策、为芜湖服务。

除了政府,企业也同样关注对重要人才的“留心”策略。“为了抓住机器人产业的飞速发展机遇,我们将人才视为第一生产力。”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裁曹莉莉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像机器人这样的产业,其实是一个结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复合化产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人才缺口大。由于行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得益于苏州当地出台的住房、落户、退税政策,令全国机器人相关人才奔赴苏州吴中区。根据8月发布的《苏州市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苏州的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产值,将在2025年突破1800亿元,成为全国的机器人产业样板城市。

 “除了薪资待遇方面的吸引力,我们也越来越注重员工的长期发展,多样的激励制度,完善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鼓励钻研创新的团队氛围,让人才能够在公司不断成长。”曹莉莉表示,全司员工平均年龄约28岁,事业长远规划和对他们发展的支持,也是追觅能“留心”的重要原因。

本地培养弥合“断层”

“招聘只能解决短暂的问题,本地培养才是长久之道。”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合肥滨湖科技城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潘若愚如是表达了他的观点。

长三角城市,占据4%的国土面积,创造约1/4的全国经济总量。要保持经济动能,也需要给这辆“汽车”不断补充油气或电力。

万宝瑞华人才管理咨询公司南京、苏州负责人李春荣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人才需求有其特殊增长轨迹。“新兴产业在搭建的时候,往往先从高校招聘学术人才,成熟后就会从同类公司甚或从海外‘挖人’。”由于对招聘的学历、学科背景有规定,“人才池”里的竞争十分激烈。

虽说在个别产业、个别岗位上的人才大战,硝烟味已经十分呛鼻,但社会大众还是经常在报端、社交媒体上见到高学历人才遭遇求职窘境的消息。这反映人才资源配置出现了一些“断层”。

“现在大家都忙着做面包,但也需要做面粉、种麦子的人。”潘若愚指出。在社会经济转型中,有些城市肩负着突破技术“卡脖子”问题的使命,更多城市仍然在产业升级的工作。“我们的人才培养,需要去弥合中间的断层。”他指出,同时他还建议继续加强IT基建的人才培养,因为这是诸多产业进行信息化升级的基础,具有长期需求。

着眼本地人才培育,更将成为地方产业稳固的立身之本。“招聘高端人才,一次只能招聘几个,是在解决领军问题。其余成千上万的大规模人才队伍,主要还是应该从本地高校走出来。”潘若愚强调。

着眼本地院校、产教联合的策略,其实早已在长三角多城市得到布局。据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桢介绍,从2002年起,苏州独墅湖科创区以“研究生城”的名义成立,开始大力发展本地高校资源,之后发展出33家高校、14+1所中科院系研究所,为苏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韬则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该校重视“产教融合”,并以设立相关机制、进行资格认证的方法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职业技能水平。“学校层面的产业指导委员会,已深度介入产业人才培养,每个月都进行高级别的课程调整讨论会。”

(作者:江月 编辑:陶力)

好了,关于长三角九大城市释出1.5万个高端职位 一半年薪在20万元以上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