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科创出海,知识产权与管理研发“两手都要硬”,如果您对科创出海,知识产权与管理研发“两手都要硬”感兴趣,请往下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静怡 上海报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正加速出海。
今天的企业"出海"代表两种含义:一种是中国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向海外销售产品,另一种是海外投资,包括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的外移,从而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在此背景下,面向国际市场的研发管理与知识产权面临全新的挑战。
《2022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共986起,环比增长14.39%,数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中,专利诉讼新立案287起,商标诉讼新立案718起,增长35.73%,商业秘密诉讼新立案18起,增长28.57%。
“科创企业出海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但他们在出海方面的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教授卢向华表示。
近日,以“出海背景下的研发管理与知识产权协同”为主题的2023科创企业案例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卢向华在论坛上表示,科创企业要突破当前逆全球化的挑战,长期来看中国一定需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但这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战略性投入;
短期则需要企业寻求各种方法缓解隔离或制裁所带来的问题,包括从商业模式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策略去打破各种限制。
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合规问题愈发显著。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国家及上海市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姜银鑫在论坛上指出,知识产权是链接资本、研发、技术、产品、市场、法律、商业竞争的战略链接点,知识产权是商业竞争多位一体的战略性资源。
现场嘉宾均表示,对科创企业而言,研发管理和知识产权相当于“左手”和“右手”,两手都要硬,做不好知识产权则无法支撑管理研发。
“知识产权工作要与研发工作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姜银鑫指出,企业要通过知识产权情报分析达到“知己知彼”,通过知识产权去链接一切战略性要素。他认为,最关键的是整个企业需要明晰战略定位,再去确定海外知识产权的风险,排查风险对未来产品的海外市场是否会有影响。
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如何进一步促进研发管理和知识产权部门的合作、确保研发的同时又能有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体系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复旦管院访问教授、中引创投管理合伙人王雷表示,在企业中,研发部门负责人应该去了解知识产权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仅只是保护或规避,其他方面也要兼顾。而知识产权部门的负责人需要同时具备法律、商务、外语和技术“四要素”。此外,他强调,CEO一定要在企业内明确激励机制。
“知识产权就是为科创而生。如果没有科创,没有发明,就没必要有知识产权。”王雷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知识产权对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一种高级的竞争方式。
但众多出海的科创企业仍在合规上面临挑战。天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晓明在论坛中表示,他在给很多高科技企业做服务的时候,发现这些企业原本的组织架构以及合规风控方面就有一定欠缺,“公司一开始的顶层设计、法律框架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总在理工科领域已经是教授级的人物,但是他的很多法律知识仍来自于短视频。”
王晓明表示,企业要及时跟进合规动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出口管制和制裁动向;及时准确掌握美欧等发布的出口管制及制裁政策,将企业的业务与相关规定进行不断核查。同时,需要认真对待金融机构的合规建议及问讯,并积极关注国内出口管制政策及立法。此外,还要开展全面的合规尽职调查和建立系统合规体系。
近几年国际贸易新格局下,产业投资转移的话题非常热烈,从东南亚到墨西哥,很多制造业走出去“出海”动作频频。王晓明认为,一方面是企业主动作为,一方面也确实是受到了竞争压力。
在这一过程中,他提醒,企业一定要重视境外投资合规工作,既要符合国内法律法规对境外投资的相关规定,完成ODI的所有法定流程,也要充分知晓和尊重投资所在国的法律,做到全面的合规。
(作者:董静怡 编辑:张伟贤)
好了,关于科创出海,知识产权与管理研发“两手都要硬”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