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成都商报的一碗小小的燕窝,即将迎来新篇章,如果您对一碗小小的燕窝,即将迎来新篇章感兴趣,请往下看。
转自:红星新闻
最近,燕窝行业将迎来第一股的消息,备受市场关注。
作为燕窝行业的“领头羊”,厦门燕之屋燕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之屋”)于11月30日发布公告称,拟在全球发售3200万股H股,预计12月12日在港股上市。
燕之屋即将登陆港交所背后,体现的是头部企业燕之屋的品牌实力,也让我国的燕窝行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备受关注的燕窝赛道
有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近年来国内燕窝市场越发活跃,燕窝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是燕窝产品的主要市场和最大消费地。据数据显示,近年中国燕窝消费市场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按零售额计算,预计将从2022年的430亿元增长至2027年的9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5%。
探寻中国燕窝市场为何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消费升级下,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有所提升。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大环境下,燕窝作为一种高品质的传统滋补品,自然成为了消费者的优选。
其次,消费者对燕窝的认知有所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他们也开始关注食品的品质。燕窝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追求健康的人们日益喜爱的食品。同时,燕窝在美容行业中的地位也日渐增强,其富含的胶原蛋白对皮肤的美容养颜效果备受认可。
来自多篇权威研究显示,燕窝中的独有成分在调节免疫、改善皮肤质量、促进大脑发育方面效果显著。不少燕窝消费者也表示,“佐餐营养、美容养颜,身体滋补”等是消费者食用燕窝的主要反馈。
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了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燕窝行业也受益于监管政策的加强,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
除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外,燕窝行业相关组织先后提出多项产品加工生产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在政府、行业、企业的共同推动下,行业近年也朝着规范、高质量方向发展。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燕窝是一种十分熟悉的传统滋补品。
如今在消费观念、技术进步、政策发展等推动下,燕窝产品也开始走入万千家庭,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追捧;行业整体欣欣向荣。
“燕窝第一股”优势何在?
在快速发展的燕窝赛道里,燕之屋无疑是其中更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也有绝对的实力成为燕窝第一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2年零售额计算,燕之屋是中国溯源燕窝市场最大的燕窝产品公司,市场份额为14.0%。2022年,在中国的燕窝产品市场上,按燕窝专营门店数量和中国检科院认证的进口数量计,燕之屋也排名第一。
不过倒退回来,燕之屋的优势是什么;或者说,燕窝第一股为什么是燕之屋?
首先,燕之屋具有较强的品牌与文化优势。
燕之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燕窝品牌,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专营燕窝的企业。因此燕之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其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营销方面,燕之屋也注重文化营销,通过与文化名人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
因此,在燕窝市场中,品牌的影响力非常重要,而燕之屋凭借其品牌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的份额。
其次,燕之屋在产品创新方面优势明显。
多年来,燕之屋一直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符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即食燕窝、鲜炖燕窝等。
据了解,燕之屋拥有国际先进的燕窝加工生产线、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团队,燕之屋是国内率先拥有CNAS认可实验室的燕窝专营企业。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截止至2023年11月20日,燕之屋授权有效专利共计133项.因此备受认可的产品,成为了燕之屋发展的另一基石。
再次,燕之屋在渠道方面优势明显。
多年以来,燕之屋一直深耕渠道,其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都较为完善。线上渠道来看,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在京东、天猫、抖音等主流电商或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23家自营网店及13家经销商网店。
线下渠道方面,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拥有全国性的线下销售网络,门店共705家,由91家自营门店及214名线下经销商组成,涵盖614家经销商门店。
最后,燕之屋在团队管理方面优势明显。
深入市场多年,燕之屋的管理团队经验较丰富,具有专业的运营能力。而更高水准的监督与反馈,让燕之屋的员工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也让燕之屋的燕窝产品、生产基地、服务售后始终领先于行业标准。
综上所述,燕之屋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品牌、产品、渠道、团队等多个方面;这是燕之屋多年构建的企业护城河,为燕之屋在此后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如今,燕之屋即将登陆港交所,这对企业以及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滋补品的燕窝,即将迎来一个新篇章。
(谭欣迟)
好了,关于一碗小小的燕窝,即将迎来新篇章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