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连续三年全球领先,「燕窝第一股」价值几何?

2023-12-11 09:06:20来源:36氪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36氪的连续三年全球领先,「燕窝第一股」价值几何?,如果您对连续三年全球领先,「燕窝第一股」价值几何?感兴趣,请往下看。

来源:36氪

一碗好燕窝,滋润天下人。一碗好燕窝,滋润天下人。

燕窝第一股呼之欲出。

6月12日,燕窝头部企业燕之屋向港交所正式递交IPO招股书,由中金公司及广发融资(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11月19日,燕之屋通过聆讯。11月30日,燕之屋又发布公告称,拟在全球发售3200万股H股,并于明日(12月12日)在港交所上市。

从最新的认购消息看,燕之屋受到二级市场的热捧。

截至2023年12月7日12时,燕之屋招股期间认购倍数高达87.26倍。

投资者看好燕之屋,是由于其优秀的盈利能力,以及较为健康的产品及营收结构。在这一切的背后,也是源于消费者对燕之屋的偏爱。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0年至2022年,按零售额统计,燕之屋连续三年为全球最大的燕窝产品公司,2022年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为4.1%。

同时,一个问题也在人们的内心萌生:在竞争白热化的健康滋补市场,燕窝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什么偏偏是燕之屋能够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在获得资本市场加持后,燕之屋——这一有着二十余年发展历史的民族品牌,又将书写怎样的新篇章?

健康意识觉醒

自古以来,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燕窝从来都是滋补佳品,受到皇族及达官显贵的青睐。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养生意识不断觉醒,燕窝逐渐从社会上层的独享珍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燕窝市场也得以保持飞速发展。

经过疫情三年的“黑天鹅事件”,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伴随社会996的竞争压力,年轻人对于养生的需求也更强烈,燕窝消费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在短视频及社交媒体平台上,“朋克养生”的热潮兴起。

事实上,“脆皮年轻人”爱养生早已是主流现象。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起了名为《中国美好生活》的调查。结果显示,18岁至35岁年轻人的消费榜单,前三位分别是旅游、数码产品和保健养生。再叠加老龄化趋势,保健养生成为当下的热门投资赛道。

另据京东健康发布的《2022营养健康趋势白皮书》,“购买滋补品”是人们应对健康问题的最常选择方式之一,受访者57%都表示有购买滋补品的意愿。

而在消费分级的大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理智。燕窝“药食同源”的价值被越来越广泛的认知,成为滋补产品的第一梯队。

科学研究表明,燕窝中的珍贵成分“唾液酸”,在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免疫调节、抗衰老等方面具有有益功效。实际上,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已批准N-乙酰神经氨酸(即唾液酸)作为新食品原料,至此,唾液酸在我国应用有了法定依据。

另据现代药理研究,干燕窝中唾液酸的含量可达7%至14%,在所有已知食物中占比最高,燕窝也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唯一能从食物中获取大量唾液酸的渠道。

可以肯定的是,与数年前相比,燕窝的主力消费者已不再是单一人群,已涵盖“从女到男”“从老到少”的全年龄段。从消费场景来看,燕窝也不仅是母婴消费或者局限在美容养生,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燕窝消费已能全面呵护生命的全过程。

也因此,中国的燕窝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燕之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7年,燕之屋成立于厦门,十多年前,就以现点、现炖、现送、现吃的燕窝消费新模式引领过一波燕窝消费潮流。2012年,燕之屋首创“碗燕”产品,开启了燕窝开碗即食的新时代。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全世界燕窝生产量复合增长率维持在7.8%,其中中国大陆占据了燕窝市场的七成。2022年,大陆纯燕窝产品零售市场规模已达到399亿元人民币,2027年可能增长到921亿元。可以预见的,中国的燕窝市场未来可能会达到千亿的规模。

燕之屋开启了燕窝开碗即食的新时代。

多元、便捷、可溯源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燕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已无需赘述。而燕窝从购买辨别,清洗挑毛到上锅炖煮,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经验和时间,酒楼等传统燕窝消费场景,溢价高、透明性低,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桎梏。

但消费者对燕窝的需求始终存在,而且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燕窝品质。调查显示,有52.1%的消费者在选购燕窝产品时,会优先考虑燕窝品质的问题,这也意味着,燕窝行业迈入精细化、标准化发展阶段成为必然。

近年来,燕之屋等头部品牌已引领了多项重要行业标准的制定。从2018年国家卫健委委托厦门海关技术中心牵头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燕窝及其制品》,再到2023年《经典常温鲜炖燕窝制品》标准正式推出,都表明行业健康发展的路径正逐步形成。

生产层面,随着国家标准制定的愈发完善,原材料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阶段,问题主要集中在燕窝深加工环节,燕之屋则主张“透明工厂”建设。

以碗燕产品的生产为例,从原料筛选到工艺控制,共计49道标准化工序;另外,每一批出厂产品,均需通过CNAS实验室检测工程师的检验,全面评估固形物、唾液酸、可溶性固形物等20项指标。燕之屋已经获得“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IFS国际食品标准”的欧洲品质双认证,并成为目前少数拥有CNAS认可实验室的燕窝专营企业。

在标准化方面,燕之屋的做法或能给予行业一定启示,也让消费者更好地认知和了解到“何为优质燕窝”。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溯源燕窝产品占整体市场份额的26.1%,并预计在2027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43.7%。

再从产品层面来看,伴随消费场景的多元化,燕窝消费也已从线下拓展到线上。通过电商渠道,燕之屋的鲜炖燕窝产品,触达到了以往较少消费燕窝的年轻群体,降低了纯燕窝产品的消费门槛。

2022年,燕之屋的鲜炖燕窝升级为环保款,常温即可保存,同年还推出了冲泡型的即食燕窝,产品矩阵的丰富,让食用燕窝告别了“麻烦”的标签。

据介绍,燕之屋的纯燕窝产品类别的四大产品系列(碗燕、鲜炖燕窝、冰糖官燕、干燕窝)拥有194个SKU。随着燕窝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新功能、新场景的追求,燕窝的消费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更多活用燕窝功能的食品、饮料及护肤品应运而生。

截至2022年,燕之屋已经发展出了“人参冰糖官燕”“晚安小蓝瓶”等“燕窝+”产品,SKU数量达到22个,包括燕窝粥、燕窝精华水喷雾、燕窝护肤品在内、形式更加多元的“+燕窝”产品SKU已经有了34个。

对于燕之屋,无论纯燕窝还是“燕窝+/+燕窝”产品,都兼具健康与美的双重属性,也扩大了需求端的规模。

燕之屋主张“透明工厂”建设。

“强未来”与护城河

较强的产品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招股书显示,近两年,燕之屋的研发费用增速已由7.34%快速增至28.12%,明显超越广告费用增速。此外,截至2023年11月20日,燕之屋共获得133项专利,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燕之屋的专利数在行业排名第一。

在渠道布局上,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燕之屋也都十分重视“直面消费者”。

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拥有全国性的线下销售网络,门店超过700家,由91家自营门店以及214名线下经销商组成,涵盖中国614家经销商门店。对于燕之屋,线下门店是向消费者展现产品力、提升品牌力的最佳渠道,消费者也能通过门店端得到燕之屋最直接的服务体验。

此外,燕之屋也在不断扩大天猫、京东、抖音以及小红书等主要电商的线上业务,并针对线上渠道,反向影响产品创新与研发,迅速受到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招股书显示,燕之屋通过线上小程序及“金燕荟”会员计划,发展了超过180万名各种等级的会员,其中约四分之一是购买力强劲的付费会员。

2020年至2022年,付费会员为燕之屋分别带来了6.16亿元、8.07亿元和10.57亿元的销售额,每名注册付费会员的年均消费额度都在4000元至5000元的区间范围内,在提交招股书之前的2023年前5个月,燕之屋付费会员的销售就已经达到了约5亿元。高忠诚度、高复购率和高消费力的会员体系,无疑是燕之屋最有力的护城河。

企业健康的发展模式,也让燕之屋的财报数据可观。

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分别实现营收13.01亿元、15.07亿元、17.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5.3%。

期间,燕之屋的整体毛利率由42.7%增至2022年的50.5%。在2023年前5个月,这一指标进一步提升至51.9%。净利润方面,2020年至2022年,燕之屋分别实现净利润1.23亿元、1.72亿元、2.06亿元,净利率呈稳步增长态势。

此外值得提及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燕之屋在践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方面,也投入了实打实的人效及财力。相信这些面向未来的举措,也将如生产端的“可溯源”一样,引领行业发展。

2022年7月,燕之屋ESG委员会成立。在生产过程中,燕之屋已能做到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责任管理,并以“零残忍”和可持续的方式采购燕窝原料。

长期以来,外界对燕窝消费的争议也包括燕窝的采集过程。燕之屋用科学、合理的采集方式,不伤害“金丝燕”的生态、生命及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挽回了燕窝企业的国际形象,也切中了当下年轻人可持续、保护自然的消费理念。

对于一家已经确定上市的企业,燕之屋践行的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及行业带来持续的增益,燕之屋获得资本加持后,也能带给投资人可持续的回报。燕窝,素来象征着美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燕之屋的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相信这一古老的滋补佳品,能够在未来续写崭新的故事,也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价值与消费体验。

好了,关于连续三年全球领先,「燕窝第一股」价值几何?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