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投中网的个人LP,凉凉?,如果您对个人LP,凉凉?感兴趣,请往下看。
留给个人LP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昨天投中LP大会刚开完,就看见《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发布了。这里边细化规范的要求不少,主旨看得出是往完善全链条监管去的。具体地说,一级市场基金管理人关注的点主要在于:托管要求,实缴规模的要求,投资运作的底线要求,规范关联交易,防范利益冲突,明确基金投资层级,存续期限,以及整改期限等等。但在实操上,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第三十八条和四十一条。三十八条:私募基金管理人将单只私募基金80%以上基金财产投向单一标的的(专项基金),要求实际规模不低于2000万,自然人投资者实缴规模不低于1000万。四十一条:单个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缴金额不低于300万。从GP的角度来看,这是给原本就不富裕的LP资源更加了一层霜,并会对仍在依赖个人LP的盲池、专项、接续基金都形成很大影响。而从LP角度,尤其是个人LP的角度,或许《办法》初衷是保护,毕竟我之前也写过,一家GP为了拿钱都喊出15%保底了,我的一位投资人朋友也支持提高参与门槛,因为在市场上见过一些很荒唐的忽悠个人LP的行为,“个人LP投了某项目之后,竟被相关人员忽悠买了一批晶圆封装划片之后的边角料。”但保护不等于断绝,如此之高的要求无异于一道封印,可能会非常大面积地封掉个人LP的出资机会。个人LP这几年的出资意愿原本就大幅走低,现在专项门槛提高到1000万,盲池300万,成倍增长的出资要求,合格出资人的会几何数量减少,我的一位投资人朋友问的直接,“个人LP都别玩了?”同时,原本个人LP在一级市场处境就愈发艰难,说实话,投中LP年会这么大的活动,我两天几乎没见到几个个人LP。有些以前有过交流的个人LP朋友,在普遍由政府LP话事的市场上,心气也十分低迷,毕竟这两类LP做投资,财务诉求,周期诉求,产业诉求,招引诉求都不一致。投中网作者竺晶莹此前完成了一篇关于几位上海个人LP的调研文章,时间就在上周,以下附上全文,不论最终《办法》如何定稿,还是希望能给个人LP的投资诉求留一点空间,也藉由这篇文章,让我们再次近距离关注到这个群体的处境:个人LP不call款了这是11月中旬下午6:00的上海,在距离黄浦江不远的一处酒店大堂,一位GP的手机屏幕隔几秒就亮起来,灌入一串消息。最近刚好是很多美元LP来中国参加投资者年会的时段,也是不少LP在疫情三年后首度再访中国,他自然和很多CIO安排了会面。在他去接电话的间隙,天色转黑,我看到酒店门口一茬茬人来人往,不少商务打扮的老外混迹其中,上海似乎还是那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只不过,在一切未明之前,很多人能做的只有等待。GP募投管退每一个环节都只对应一个字,难;LP做起决策来,也难,曾经在一级赚了钱的要掂量时局,蚀了钱的更不敢轻举妄动。等待会造成一种凝滞的氛围,在灰蓝的天幕里,大家还分不清这是傍晚或是黎明。“我已经暂停募资了。”在一天之内见了三拨人以后,眼前的这位GP靠倒在椅背上,沙哑的喉咙里颤巍巍飘出这句话,望着天花板叹了口气。“哦?那你……还这么忙?”我无意冒犯,只是好奇,当下市场的募资现况。他答曰,和LP毕竟是建立长期信任的关系,各路CIO也喜欢听他的观点,所以一年到头还是全世界飞。这话不假,他对一级市场向来很有洞察。不久前,他才结束和一个潜在LP的会面,对方过去几年投医疗行业,目前对于股权投资颇为踟蹰。无论募资端还是投资端,市场仍然有待回温。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VC/PE市场新设基金2148只,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11%。同年10月,投资案例数量306起,环比减少23%,连续三月持续走低降至冰点。根据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动态》报告,2023年上半年新成立基金数量及规模、投资金额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至于退出端,上半年VC/PE退出交易数量1,879例,较2022年同期下降26%。当然,那位GP面对的更多是美元机构LP,情况较之报告中的数据只会更难,而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人民币基金的LP结构变化成了明牌,财政资金和产业资本几乎已经主导了市场,穿透下来一度占出资额绝对主流的个人LP,几乎已经销声匿迹了,只在一些规模不大的基金有限合伙人名单中还零星存在着。我倒是一直关注个人LP的相关内容,也许是因为他们缺少自己的发声渠道,又天然地在与GP关系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所以隔三差五就有人找我聊聊关于一级市场的相关内容,或是交流信息,或是解惑,或是单纯吐吐槽。我呢,则是期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描摹一级市场原始的样子,毕竟他们可能是现在市场中目的最单纯的LP了。这样的背景下,近期我在上海陆续见了一批不同背景的个人LP,有十几年经验,对周期有认知的“老炮儿”,也有三五年前才开始投,经验有限的新手。几位LP的共性是,他们手都更紧了,也更想在与GP的关系中获得更高的掌控度,但对一级市场的投资看法和行为各异,有的还在投盲池,有的只投专项,有的偏好黑马,有的依然在投大白马。只是看似各异的投资方向,背后却隐隐有着趋同的原因。我不由想起此前与一位LP交流时他的结论,大意是,国内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稳定的高收益投资渠道越来越少,“雷”却越来越多,跟着国家的政策导向走,投一级市场看似还些希望,只是好项目很多都被内部消化,大白马很难参与收益也不乐观,黑马GP不知道哪里去找,建立信任关系也需要时间,那些打着保本旗号向个人LP募资的GP,在他看来又与“庞氏”无异。“留给我们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啊。”这是他的一句原话,语气既无奈,又诚恳。而只在几年前,价值投资、长期主义等概念还是中国投资者的共识,不少手上有闲钱的高净值个人也正开始试水一级市场的投资。A就是在那时候各选了一家名气很大的VC和PE进行投资。原因嘛,往宏观了说,是看好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觉得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空间仍在中国市场,所以做股权投资要和初创企业一起成长;往实际了说,就是“配置”两个字,A划分了美元和人民币资产,大多投在了二级市场,由于一级市场不够透明,所以A也只是选了有声誉的机构配置少许。三年过去了,经历了去年二级市场的至暗时刻,A每周拿到净值都难以接受,在不断下坠的心情里感慨真金白银在资本市场里流逝的速度。今年,忍痛赎回了一部分份额以后,A倒并非对市场再无信心,只是在挑选GP时更加谨慎,理念、三观相合是他认可GP的底层逻辑。至于之前所投的VC/PE,钱锁在那里,基本也只看到IRR的报告,在一长串被投企业的名单里,一眼扫过去,偶尔有几个亮眼的倍数。不过A一点都不乐观:“没退出就没用,现在这市场怎么退出?”总疑心在股权投资上连本金都要不回的A已经不再相信盲池基金,而改投单项目基金了。她表示:“盲池不碰了,现在我和信任的朋友会看看单个项目的投资,优质项目有份额的话,会跟着投一点。”她的朋友B更早做股权投资,曾在一个项目上赚到过88倍的回报,也曾是某知名机构的LP,但盲池基金的DPI不尽如人意,反倒是此前的那笔回报让他在股权市场的投资比较优游,不断投不断退,人脉渐广,当下B偏好中后期上市确定性强、退出周期短的项目。接连退出过几个项目后,B觉得没必要再投盲池。同样,C也觉得现在还把钱投盲池基金“有点傻”,他曾在TMT行业里投到过两家头部企业。尤其自己有资源和信息能判断一个公司的真实营收状况,也有渠道投那些份额,更没有必要把钱交给别人管,C认为部分GP还没有他了解被投公司的实际情况。反而是他和朋友组了个资金池,交由他在主导投资。不过,并非所有人都不再做传统LP。比如实业起家的D,是最早一批投VC/PE的人,十几年来持续在做几家白马基金的LP,当下也不移其志,他觉得股权投资就是长期主义的事,短期追求回报是短视的表现,还是继续做LP和中国初创企业同行。另外有个朋友的哥哥曾在几年前创业融资好几轮,目前尽管公司已无上市计划,但也有个小家办在投资与自己相熟的GP。我还听说有些二代近年投了某知名机构的美元基金,一来为了配置美元资产,二来为了和该基金掌门人在年会上合个影,搭个线。你瞧,我原以为最纯粹的个人LP,也让这市场逼的有些其他想法了。与D偏好白马基金不同,E的家办通过FOF投资黑马基金居多,面对近期市场较为冷淡的情况,E选择更严格地优化GP选拔策略,继续辨别具备长久竞争力的GP。自2000年代初,E的家办开始与信任的朋友合作投资游戏和教育赛道的初创项目。当时,他们刚开始通过实践学习系统化的投资。E回忆道,“初期的投资决策往往基于对身边人信任的延伸”,幸运的是,当时的经济上行趋势也为他们的选择带来了积极回报,形成了正向循环。不过在长期投资一级市场中自然不免踩坑,例如E曾跟随一位业内公认靠谱的GP进入了一个量子计算的项目,结局不算好,E和团队此后在面对前沿技术时变得更加审慎。后来中国的一级市场越来越活跃,各有特色的基金也逐渐涌现,LP的选择就更加多了。他们认识到大型基金在规模和收益间往往存在反比关系,并且LP在其中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此,E的家办更倾向于投资于潜力较大的黑马基金。具体选择GP过程中,他们更注重团队中“人”的综合评估。通过与信赖的朋友交流,他们深入了解GP的业界口碑和投研实力。E表示,资本市场总会激发人的最淋漓尽致的逐利性,“我们不是去找尊菩萨,可能更希望找个金刚。”菩萨要被供着,金刚可是要真的干活儿的。尽管没有大幅回撤,但E家里确实已经开始收着投了,最近,E近期就在一个项目call款前选择了谨慎撤资。这也并不算个例,此前跟另一位大型家办投资人交流时,她表示有些与老板私交很好,也曾经帮他赚了不少收益的GP,call款时也被放了鸽子。“别谈感情,伤钱”。经过多年的实践,E理解了并尊重资产配置的意义,也对各种基金和资产类型的底层逻辑认知愈发深刻。不仅限于风险投资,他们也更加注重寻找与自身产业生态、投资理念能够更契合的机会。E身边一些LP在过去几年投资了名声很响的VC/PE机构,近来也在寻找有能力接自己份额的买家,大概率也是出于锁定收益的考量。除了和LP交流以外,我今年也见了几家上海高校创投的GP。一些个人LP也关注到这些依托于高校而存在的创投基金,规模小,避免了基金规模大动作变形的缺点,胜率高,显然在相关赛道的资源和认知是不缺的,比如此前投中网曾经写过,某高校创投基金DPI已经过7了。但对于个人LP来说,问题又变成了基金是否“看得上”他们,比如IPO政策收紧,LP能不能接受上市以外的退出方式,又或者投医药就不要带着对互联网收益的预期,总之双方需要对一期基金的投资逻辑有共识才能长远合作。总结来看,有些LP从盲池基金转向单个项目的直投,也有LP计划减少一级市场的配置,还有对于大机构回报不满想要提前退出的LP。同时也不乏有才入场新人,以及仍在持续复投信仰派。但个人LP手越来越紧是一方面,钱终归是要配置出去,只是别兴高采烈地赚,稀里糊涂地亏,这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关于个人LP,凉凉?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