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兴通讯顾翔:助力中国移动持续推动5G网络价值经营

2023-10-11 13:05:29来源:C114通信网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C114通信网的中兴通讯顾翔:助力中国移动持续推动5G网络价值经营,如果您对中兴通讯顾翔:助力中国移动持续推动5G网络价值经营感兴趣,请往下看。

C114讯 10月11日消息(南山)10月11-13日,2023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办。作为中国移动的长期合作伙伴,中兴通讯以“兴算力、智生长”为主题参会,展出了全场景算力硬件、大模型算法、应用开发等算力解决方案,以及面向5G-A/6G演进的无线创新产品。

随着AI大模型一跃成为科技行业的热门研究方向,算网融合成为通信业探讨的热点,在本届大会上,算网融合相关技术方案得到了充分展示。中兴通讯副总裁、RAN产品副总经理顾翔在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算网融合将是5G下一阶段演进的重要方向。

“5G商用四年来,中国移动打造了品质一流的全球最大5G网络,为各行业数智化转型筑牢数智底座。”顾翔表示,中兴通讯深度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程,并将助力中国移动继续演进5G,实现网络价值最大化、网络建设最强化、网络运营低碳化。

1块单板,N种应用

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5G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无线技术,5G手机出货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政策,到2024年,我国力争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在网络层面,以中国移动为例,5G网络分流比超过50%,部分城市超过60%,5G网络承载流量已超过4G网络。

但5G网络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总流量增长趋缓,利用率偏低、网络感知差。如何进一步激发5G流量、提升用户感知、发挥网络最大价值?顾翔介绍了中兴通讯的1+N智能解决方案,释放并挖掘流量潜力,通过1块通算单板生长N种智能应用,瞄准算网融合,打造一个满足用户感知的无线智能网络。

例如DeepEdge业务识别和保障方案,可实现16000+种业务的精细识别、差异化的精准保障等,包含当下热门应用如视频、微信、扫码等,带来用户感知和小区容量的双提升,促进5G流量消费。顾翔强调,不少用户抱怨“有信号没网络”、“信号强网络差”,这是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难点、痛点。

“算网融合使得运营商可以智能识别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发挥出5G网络的效能,让用户切实感受到5G的价值。”顾翔表示。

5G创新,深挖潜力

超过300万个5G基站开通,使得我国5G覆盖已达一个新高度,中国移动一家就开通了超过190万个5G基站,傲视全球。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运营商,正在努力推动5G网络往更深、更广、更特殊的场景延伸,同时面临不同的场景需求与难点。

这需要5G技术的持续创新支撑。中兴通讯作为主流供应商,已经面向5G-A/6G演进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尤其是新一代128通道超大规模全数字赋形天线阵列AAU,实测单用户下载速率高达10.3Gbps,相比现网实现了10倍提升,给了用户更加清晰的使用感知。

此外,顾翔还介绍了业界首个四频QCell,可提升室内容量上限,帮助运营商加深城市的深度覆盖,例如CBD和体育场馆等。业界首个2.3G+2.6G双频设备,帮助运营商低成本完善乡村地区的5G网络覆盖。业界首创功率池化共享功能,精细化功率分配实现高铁5G高效覆盖,等等。

“上述创新产品,均服务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5G网络深度价值经营。5G应用还在持续导入,有非常大的挖掘潜力。”顾翔说。

精准赋能,绿色发展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低碳是数字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信业是能耗大户,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数据显示,在网络规模不断壮大、电信业务总量快速增长的前提下,通信业在全社会的能耗占比保持相对稳定,“十三五”期间单位电信业务量综合能耗年均降幅超过20%。

随着AI大模型带来算力需求的飙升,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通信业将持续面临降耗压力。为此,中国移动创新构建“三能六绿”发展模式,以“节能”“洁能”“赋能”为行动主线,通过“绿色网络”、“绿色用能”、“绿色供应链”、“绿色办公”、“绿色赋能”、“绿色文化”六个实现路径,深入推进信息和能量融合创新,着力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顾翔介绍,基于中国移动“三能六绿”发展模式要求,中兴通讯系列化新产品采用新功放、新材料、新工艺持续创新,并推出了AAU/RRU自动启停,pRRU点控节能、绿色生成最小化唤醒、双层智能等系列化节能功能,确保网络运行中能耗随需而生,打造“比特瓦特完美曲线”。

“5G为全产业链创造了新应用、新场景,也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兴通讯把握新时期新需求、持续创新,将继续携手中国移动以及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5G生态完善与发展。”顾翔最后表示。

好了,关于中兴通讯顾翔:助力中国移动持续推动5G网络价值经营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