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家?,如果您对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家?感兴趣,请往下看。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郑荣明:
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日前逝世,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郑荣明回忆起多年前与沈鹏见面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从沈鹏书法的启示到当代艺术的现状,郑荣明不禁发问:“具有时代特征,可以呼应世界艺术精神的元素,在我们书法的当代表征中,是不是依然相当的虚弱和空缺?”
人物介绍
郑荣明
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
沈鹏先生的勉励成为我皈依书法的最大“原动力”
收藏周刊:您曾与沈鹏先生有过交往,还记得对沈鹏先生的第一印象吗?
郑荣明:1990年,有幸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国第三届青年书学讨论会”,那是我第一次“出道”参加书法界的盛会。那次最让人激动一生的,是我偶然与沈鹏先生同台用餐。沈老很亲切,主动打开话题。后来,我请沈老为我题字勉励,他毫不犹豫,直接以草书疾书“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并落款“沈鹏共勉”!毫不夸张地说,沈鹏先生当年的勉励,成为我彻底皈依书法并执着至今的最大的“原动力”。
收藏周刊: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您会如何评价沈鹏先生的书法特点?
郑荣明: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明白沈鹏先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书法复兴的整个历程中,沈鹏先生是一座耀眼的灯塔,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最起码,在两方面是特别具有历史价值的:其一,沈鹏先生的草书创作,为当代书家开启了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艺术之门”,其在融合、形式上的表现,为书法如何在当代情境下开拓创新、弘扬发展,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范本;其二,沈鹏先生以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家的独特视角,对书法创作的“内容”重新解读和“阐释”,将之前我们惯识的“内容”概念转换为“素材”概念,并石破天惊地提出“形式即内容”,极大地开拓了书法创作的领域,使书法的发展场景更加恢宏,而且,以此将书法与世界艺术观念和潮流完成对接,可谓为书法艺术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天窗。如此种种,以开创新时代的大师级巨匠来称谓沈鹏先生,一点都不过分。
如果不张扬书法的“艺术性” 书法艺术还能走多远?
收藏周刊:在您看来,沈鹏先生的书法给当下书坛有何启发?
郑荣明:沈鹏先生的去世,是当代书法的巨大损失。书法界在悲痛之余,也当无比珍惜沈鹏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丰厚财富。面对“沈鹏”二字,当下书坛或许应该反思如下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家?沈鹏先生一去世,我们才突然发现他之于“当代”的无比珍贵——如沈鹏先生这样善于融汇贯通、具有浪漫飞扬气度、学接中西、视野开阔、修养全面且深厚、而且为人温文尔雅、不激不厉、一派君子风度的书法家,似乎十分稀见,但这应该是中国书法家的“正脉”呀!这种既凸显时代精神,又具有渊厚古风,还可傲然世界艺术之林的真正的“中国风采”,也似乎鲜见于书坛芸芸!为何?
当今之世,我们究竟是要强调书法的“文化性”,还是应该张扬书法的“艺术性”?作为“文化”的书法,千年书法史,前后相继的以各种文化身份兼为“书法家”的历史人物、异彩纷呈的不断演绎着的书法与人文、地理、物态、情感等等的故事,几乎已然展示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书法的“文化性”还需要去强调吗?而书法中艺术的、审美的、抽象的、造型的,这些在传统文化背景相对被弱化,但又更具有时代特征,可以呼应世界艺术精神的元素,在我们书法的当代表征中,是不是依然相当虚弱和空缺?在汉字书写的实用性逐渐退出生活场景的这个时代,如果不好好地张扬书法的“艺术性”,不知我们的“书法艺术”还能走得多远?而这些,沈鹏先生其实早就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并开启了实实在在的理论探索,只不知为何我们的书法家似乎并没有好好地呼应,这确实值得反思。
观点
张海:技法的创新将为书法塑造新形象
当代,信息的公开、藏品的共享,所谓技的种种要素,用笔、结体、布白、章法、款识、钤印、装帧等,人人都可以通过近距离去接触、辨识和体味。而现代书法教学体系里,书法技法的传授实现了演示的无边界可视化。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少量书家的某种特殊技巧,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同欧洲大画家如拉斐尔、丢勒、卡拉瓦乔,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这个领域的大师除了有过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外,他们还是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创作的高手。总之,书法技法的公开无限可视为当代书法“尚技”和技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书法“尚技”绝不是笔墨游戏,技术手段也不是艺术本身。书法艺术水平的最终高度,归根结底要有坚实的金字塔底部作支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还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客观地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书家仍会持续以“尚技”为取向,沿着全面精准、精良、精微、精深的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汲取古代经典的精髓,把前人的韵、法、意、态落到实处,为当今书法时代特色找到一个异于前人和符合书法发展内在规律……
总之,今人“尚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一方面人文艺术的各个门类各自相对独立,书法不再作为文人的余事,因其他方面的精深渊博,就可以在书法上著手成春、咳唾成珠。因此必须依靠对本体的挖掘,建立一套规范而完备的技法系统;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人们社交方式的改变,以及展厅文化的持续影响又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技术手段参与到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书法中技法手段的不断创新必将为当代书法塑造出不同以往的新形象。
摘自《当代书法“尚技”刍议》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好了,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书法家?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