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融信托现兑付逾期,三家信托公司回应停兑风波

2023-08-12 21:05:08来源:《财经》杂志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财经》杂志的中融信托现兑付逾期,三家信托公司回应停兑风波,如果您对中融信托现兑付逾期,三家信托公司回应停兑风波感兴趣,请往下看。

上市公司的几则公告将中融信托推向信托产品兑付逾期的风口,一则传闻就能引起头部信托公司齐发公告,反映出信托业不良资产的现实压力

文|陈洪杰

编辑|袁满

8月11日,一则关于多家头部信托公司停止兑付产品的传闻在社交平台上蔓延。当晚,光大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发布辟谣公告。

上述三家信托公司均称,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已就不实言论采取法律手段等。不过截至发稿时间,中融信托并未通过公告进行回应。“公司经营正常”,8月12日,当被询问到传闻时,中融信托人士对《财经》称。

上述传闻来自聊天信息。一位自称姓刘的人士表示“基金全都得赎回”,其理由是:中植集团的财务危机引发了中融信托的产品难以兑付;中融信托和中航信托的资金池业务出现了问题;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中航信托也停止了产品兑付;由于很多上市公司购买了信托产品,也影响到了保险机构、银行理财,会导致中国版雷曼危机的发生。

自8月4日起,陆续有咸亨国际、金博股份和南都物业等几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提示性公告。上市公司的几则公告将中融信托推向风口: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逾期。

“在经济下行,预计还会有上市公司的信托产品出现难以收回本金及投资收益的情况。但这块体量较小,难以影响到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多位信托人士对《财经》表示。

在破刚兑下,上市公司已经大幅度减少了购买信托产品的金额。《财经》根据万得统计,2022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金额共计164亿元,较2021年下降了48%。

不过,一则传闻就能引起头部信托公司齐发公告,这这也反映出信托业的现实压力。之前《财经》统计近60家信托公司2022年报发现,大部分的固有业务不良率较之前有所上升。其中,建元信托、雪松信托、民生信托、吉林信托等多家固有业务不良率已经超过50%。

另外,资金池业务是近年来监管的重点以及信托公司整改的难点,存在底层资产难对应、独立核算困难、资金流向不清晰的问题。“对于一些存量资金池大的信托公司,若做不到有序压降,就会滋生新的风险,很难谈及转型和回归本源。”一位头部信托公司人士对《财经》称。

停兑风波,事起中融信托

8月11日,一则传闻称,“中融信托停止了产品兑付,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中航信托也即将爆雷。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的产品较多,会影响到整个市场”。

三家头部信托公司连夜回应。光大信托率先称,就近日网络流传的关于光大信托产品兑付的不实言论,作出严正申明: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均按照信托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和信托利益分配,对于不实言论和传言公司将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五矿信托表示,近日,监测到“五矿信托产品停兑”的相关不实言论,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已就不实言论采取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中航信托声明,针对近日互联网造谣者发布的有关中航信托的不实信息,公司高度重视,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等。

通过社交平台显示的时间,该传闻发生在8月8日22时40分左右,但在8月11日却突然发酵。有分析人士称,这也许与当天的资本市场表现有关。当天A股收盘时,上证指数跌2%,报收3189.25点,失守3200点整数关口;深证成指跌2.18%,报收10808.87点;创业板指跌2.33%,报收2187.04点。

引起市场对该传闻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融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问题。8月4日,咸亨国际就曾发布公告,称其购买的三款信托产品面临兑付危机。其中,“丰盈176号”的受托方为中融信托,该产品剩余信托产品本金257.06万元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

8月11日晚间,金博股份和南都物业两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关于信托产品逾期兑付的提示性公告。金博股份称,2022年8月10日至12日,通过恒天财富购买的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融-泽睿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两款产品,本金合计6000万元。本金及投资收益均尚未收回。

同在当日,南都物业表示,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也出现逾期兑付,金额为3000万元,产品期限自2023年2月9日至2023年8月8日。

不过就8月11日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几只无法兑付产品的金额并不太大,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本金共计近1亿元。从公告内容来看,上述上市公司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收益率高于行业的平均值。例如金博股份购买的两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为7.20%,南都物业购买的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预期收益率为5.8%。

“信托公司向上市公司推荐信托产品业务,比银行说服上市公司购买存款产品和理财产品难得多。另外,上市公司高管和信托公司人员的关系也比较紧密。”一位资深财富人员称。

信托资金池隐忧仍在

在上述传言中,另一个牵动投资者神经的问题是信托公司资金池业务。五矿信托也回应称,从未发行资金池类产品。

顾名思义,资金池是把资金汇集到一起,不区分流出的资金和流入的资金;资金的来源和资金运用也无法匹配。“目前信托行业并未对此业务的规模有专门统计。但不少家信托公司都有这类项目,并多集中在存量上。”一位行业人士对《财经》称。

其实,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监管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然而,大量有问题的历史资金池产品怎么办?有机构选择了用新产品承接。不过,一旦新募集产品与老产品出现缺口,整个资金池就会出现了风险。因此一些信托公司变成高风险机构,四川信托就是其中一例。

自2020年6月,四川信托具有资金池属性的TOT(信托中的信托)暴发风险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综合市场、行政、司法手段推动资产清收处置,填补风险缺口、降低重组成本。三年过去了,仍未见显著效果,难度可想而知。

“资金池由于投资底层不透明,即便监管有意为之,也很难穿透多年积累的顽疾。尤其是一些民营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在中短期很难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上述行业人士表示。

监管已经察觉到这方面的风险,并在2023年3月的信托分类办法中重申管控资金池业务。中国银保监会称,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同时,监管拟设置3年过渡期,要求信托公司应对各项存续业务全面梳理,制定计划,有序整改。其中契约型私募基金业务按照严禁新增、存量自然到期方式有序清零。“其他不符合分类要求的信托业务,单设待整改信托业务一类,根据过渡期安排有序实施整改。已纳入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个案处理范围的信托业务,应当纳入待整改业务。”

“最近几年,在强监管下,新增资金池项目少了很多。但存量资金池项目就像人身上的肿瘤一样,若能在市场化运作、主体不爆雷、融资得到置换的情况下,逐步压降,肿瘤会变小甚至消失,不会对人产生大影响。不过,若存量资金池项目消化不了,肿瘤会进一步恶化,依然有较大的风险。”上述头部信托公司人士表示。

题图来源 | piqsels

版面编辑 | 柴嘉蔚 张颖馨

好了,关于中融信托现兑付逾期,三家信托公司回应停兑风波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