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爱、哀愁与力量 ———读傅菲散文集《远去的河畔》

2023-03-19 17:05:15来源:安徽商报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爱、哀愁与力量 ———读傅菲散文集《远去的河畔》,如果您对爱、哀愁与力量 ———读傅菲散文集《远去的河畔》感兴趣,请往下看。

喜欢傅菲的文字由来已久,他的散文集我几乎都看过,很多篇章看过了忽然感动,写下了十余篇读后的文字。可是,《远去的河畔》在读过之后,却迟迟未能动笔,似乎没有触动心弦的东西,可是,我又沉浸在他的文字里不能自拔。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沉静的,从他的文字里出来,又走进了我的记忆中,这样的往复不止一次,常常在阅读中,来来回回,进进出出。有时候分不清是作家的际遇,还是他笔下人物的遭遇,或者是我所经历的痛苦,我们如此相似,以至于我相信他就是我,他笔下的父亲母亲就是我的父亲母亲,他笔下的小人物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

        细品傅菲的文字舒缓优美,情感真挚细腻,节奏张弛有致,篇篇散发着淡淡的爱与哀愁。作家围绕饶北河故乡枫林村中各色人物的命运起伏、生活遭际、困苦与精神受难,悲伤与温情交织,仿佛一幅幅旧日画卷,氤氲着绕北河上的雾气,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同时,读者又能从他描绘的文字中感受一种力量,为文字也好,为生命也好,很多时候这种“力量”是困苦中的温馨。我们惊讶于作家的细腻,我们也惊讶于自身的麻木。可是无论如何那种温馨所带来的美好都是无异于困苦中的有力支撑。所以读第一遍的时候,感受不深刻,慢慢地,阅读慢下来,才真正发现文字里所蕴藏的东西。

        “我打赤脚,打赤膊,戴一顶凉帽,肩上搭一条毛巾,一手推车栏一手推车板,埋着头在后面推。枫林到粮站,有四公里的砂石公路。灼热的沙砾烫着脚板,有火烤的痛感。脸上的汗,滴在沙尘里,缩卷成一个泡状的粉尘珠球。我爸也埋着头拉,粗重的呼吸声均匀有力。他的藏青色衬衫在出村的路口就已完全湿透了,白白的盐渍析出来,像一张世界地图,也像一张生命地图。”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铿锵有力的句式,有的是一五一十、简简单单的白描,我更愿意相信,这不是作家有意而为之,而是他的性情写作,完全出于自然。因为他的很多篇章都有所见。

        而这两段描写,最是深入人心的是那句“清汤如盛开的栀子花”,栀子花性寒味苦,恰恰映衬了作家当时的心境,即便是苦不堪言,作家依然能感受生命给予我们额外的慈爱,这种美很容易在那样的心境与场景中忽略掉的,这是惊人之笔,点睛之花,紧接着读者又看到了面对困苦一张刚毅的脸庞,他将栀子花样的馄饨连汤带水全部吞下,在刚毅之下,我们读出了一个人改变自己走向幸福的期望与信念。

        这一幕像极了电影里的特写镜头。

        虽镜头传神,但傅菲笔如刀凿,更是力透纸背,又不胜枚举。

        傅菲说,一个人的手,就是一个人的脸。

        这初看是文字的纵深,其实细品,更是生命的纵深。没有对生命的深切感受,深刻的思考,绝对呈现不出这样的文字来。

        我们常常看到光鲜亮丽的脸,忽略了那双老茧般的手,是手的勤劳、朴实、坚韧、粗糙塑造了那张脸,那张脸面。换句话说,没有人能看到一个人的付出与艰辛,一个人的不容易也不愿意让人看到,也不容易看到,能呈现的都是一种“脸面”的光鲜。生命里的很多东西不能分享,就如同笔下人物的困苦,内心的挣扎,有多少人熬不过去,一生深陷其中。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少光鲜。不得不说,这都是困苦的生命赋予我们的慈爱。有时候我们没有深陷苦难、体悟痛苦,也同样获得了那份慈爱。 

朱宜尧

好了,关于爱、哀愁与力量 ———读傅菲散文集《远去的河畔》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