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室温超导论文又上《自然》,再遇撤稿怎么办?作者:不会发生,将利用AI重复成果,如果您对室温超导论文又上《自然》,再遇撤稿怎么办?作者:不会发生,将利用AI重复成果感兴趣,请往下看。
当地时间3月7日,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团队宣布:他们在1GPa(约等于1万个大气压)的压强下,镥-氮-氢体系材料中实现了室温超导。3月8日,《自然》正式发表该团队的相关论文。
3月10日,兰加·迪亚斯接受红星新闻采访,对他曾经被《自然》撤稿以及这次的实验再被质疑等问题做了深度交流。
兰加·迪亚斯表示,在半年前遭遇质疑后,最近既成功宣布创造新材料“redmatter”(红物质),又成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他感到激动,而且受到了鼓舞。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室温和接近环境压力下实现超导性。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纷纷为这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作出贡献。”他表示,自己能获得这一成果,是站在了这些前辈的肩膀上,“我们从这些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身上学习到了很多。我们期待看到,科学将从这里走向何方。”
↑兰加·迪亚斯“我的名字与诺贝尔奖放一句话里,
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
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美国物理学会会议(APS)上,迪亚斯博士所在的小小报告厅挤满了全球物理界的大咖。迪亚斯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了他当时的感受,对他来说,“在美国物理学会上做报告是一个很棒的时刻。”他向出席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们展示了他的成果,许多人围着他祝贺。
“我被团队成员和科学家同行所包围。”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欣赏并认可我们最近的发现,以及我们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所付出的艰苦工作。”
↑“红物质”:镥、氢和氮结合成亮蓝色晶体,高压下晶体变红,并出现超导现象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段文晖3月9日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他已经关注到相关消息。“超导材料研究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如果这项研究成果属实,即可以被重复,那么一定是拿诺贝尔奖的一项研究。”
中科院物理所3月9日文章也表示,这项工作无疑是突破性的,相关证据也很充足,如果能经得住重复验证,未来可能“发诺奖”(诺贝尔物理学奖)。
↑该实验室所用稀有金属镥对于这一评价,迪亚斯谦虚地说,看到自己的名字与诺贝尔奖“挂钩”的时候,他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感觉。“我的名字甚至与诺贝尔奖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这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我还不足以获得这样的赞誉。”他补充说,“我从事科学工作不是为了获得荣誉或认可。我将继续把精力放在我的研究上,为了科学的进步而与他人合作。 ”
如果再遇撤稿怎么办?
“不会发生”
不可否认的是,迪亚斯团队此前研究可信度存疑的争议事件,给这次的宣告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引发争议的是,6个月前,该团队首个“室温超导”研究曾被《自然》强制撤稿。
美国物理学会“杰出审稿人”、日内瓦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德克·范德马雷尔3月9日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作者已经失去了可信度。”他表示,在解释他们如何得到数据时,迪亚斯团队一直无法自圆其说,这是《自然》杂志编辑部撤回其2020年论文的主要原因。
↑德克·范德马雷尔对于范德马雷尔的质疑,迪亚斯回应说:“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证据不言自明。”《自然》已经发表了他们的最新工作,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成果是可信的。
“我们不仅有证据,而且我们分享了每一个实验的数据,有(第三方)独立观察我们的实验。”迪亚斯说,“我们领域内的同事已经审查并支持我们的工作,驳回了这些批评者的指责。”
↑研究人员声称在新材料观察到迈斯纳效应,这是超导性的一个标志再次发表“室温超导”研究,如果新研究未来无法得到验证,甚至发生第二次被撤稿事件,他的团队会怎么做?面对红星新闻记者提出的这一问题,亚迪斯表达出很强的信心。他说,相信他们的研究经得住科学界的验证,不会再次发生撤稿事件。“我们相信证据对我们非常有利,而且我们完全信任这些证据。”
对于科学界对其研究的众多质疑和争议,迪亚斯表示,科学界有挑战,这是正常的,他不会太过关注外界的意见,会专心攻克自己的研究。“我们只对科学感兴趣,追求我们的发现。如果有人挑战我们的结论,这在科学辩论中是正常的。”
下一步走出实验室!
几年内重复成果,会用到AI
对于自己下一步研究计划,迪亚斯透露说,他会继续跟进此次温室超导研究,在这次重大发现之后开启“迭代的步骤”。他和他的团队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制造出类似的室温超导材料,这个阶段将会跨越几个月,甚至几年。“科学发现并不总是关于重大的飞跃,往往涉及许多小的迭代步骤。未来的几个月和几年内,我们必须弄清楚一点:如何在非实验室条件下实现同样的结果。”
↑压该材料的两块金刚石砧,制造超导需要的高压环境迪亚斯说,为了实现这一点,他的团队将用罗切斯特大学实验室积累的超导实验数据来训练机器学习算法,以预测其他可能的超导材料——利用算法在稀土金属、氮、氢和碳的成千上万种可能的组合中进行混合和匹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不同的金属用于不同的应用,所以我们也将需要不同种类的超导材料。”迪亚斯说,“就像我们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不同的金属一样,我们在不同的应用中需要更多的环境超导体。”据悉,迪亚斯团队新研究的共同作者基思·劳勒已经开始开发算法,并利用罗切斯特大学的综合研究计算中心提供的超级计算资源进行计算。
迪亚斯说:“通向超导消费电子、能源传输线、运输以及显著改善核聚变磁约束的途径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我们相信我们现在正处于‘现代超导时代’。”
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实习记者 邓纾怡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张莉
好了,关于室温超导论文又上《自然》,再遇撤稿怎么办?作者:不会发生,将利用AI重复成果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