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贝果财经的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 产业成熟迈入监管阶段,如果您对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 产业成熟迈入监管阶段感兴趣,请往下看。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伴随商业卫星发射的逐步成熟,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工信部信管函〔2023〕14号,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提出,对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按照《电信条例》《电信设备进网管理办法》等规定,纳入现行进网许可管理。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这是按照2022年9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将指导意见进行落实的改革举措和实施细则。
在产业定义中,卫星互联网设备是指基于卫星通信技术完成数据交互,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的新型网络设备。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从市场规模来看,到2025年,我国卫星通信设备行业产值将超过 500亿元, 相关设备制造市场空间巨大。
工信部官方解读指出,这项调整既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方向,也是保障电信安全、互联互通和广大用户权益的必然要求。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对卫星互联网设备进行许可管理是为了保障电信安全。而放在更宏观的角度观察,这也代表着在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今年将进入密集发射期的背景下,产业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到需要监管的阶段。
重在保障信息与数据安全
在通信业内,入网许可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词。从早期电信机房使用的程控交换机,到近年来的通信基站、智能手机,在正式进入市场前,都需要获得工信部电信设备认证中心印制与核发的入网许可证,以此作为质量合格与合法接入国内网络的凭证。
“从程序上看,入网许可是全球每个国家都会制定的合规流程,以此对产业设备进行监管。”一位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早期这种监管还是偏向于产品质量层面,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但近年来,监管的重心放在了保护信息与数据安全上。
该人士表示,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有力补充,近年来卫星网络也逐渐被视为未来在6G天地一体化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业卫星发射产业的快速增长,其接入设备采集的数据未来也将成为国内重要的数据源。更加重要的是,卫星通信还承担着军事国防等重要职责,因此其涉及数据的安全性也更加重要。
在北京理工大学空天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杨宽看来,卫星互联网在带来诸多益处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法律挑战和监管难题。基于太空的卫星互联网在覆盖范围、用户接入方式、运营主体和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互联网服务存在显著差异,这将对互联网监管及国际网络信息安全带来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9月1日出台的我国首部《数据安全法》中,便对国家核心数据的安全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对包括关系国家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等数据,实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而卫星通信涉及的数据显然归属其中。
在此次《通告》发布后,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人士在对外解读中也明确表示,电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信设备不断迭代更新,一些代表电信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事关电信安全和互联互通的新设备不断涌现。将卫星互联网等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既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方向,也是保障电信安全、互联互通和广大用户权益的必然要求。
“这两年数据、信息、网络安全的三大法规密集出台,还是显示出目前国家政策关注的重心,这次卫星通信设备纳入监管,也可以看作政策在细分产业的下沉和落实。”C114通信网主编周桂军向记者表示。
对于纳入进网许可后的具体工作如何展开,工信部方面表示,在《通告》发布后,将依据现行的进网许可管理规定,指导相关生产企业开展产品检测、提交许可申请,对相关设备实施许可准入和监督管理。
产业迈入新阶段
以产业发展规律而言,监管的需求常常来自市场侧的增长规模,这对卫星互联网产业而言亦不例外。随着我国商业卫星发射进入密集期,卫星互联网也在迎来新的产业阶段。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我国多个近地轨道卫星星座计划相继启动后,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便驶入快车道。截至目前,中国星座计划中组网数量在30颗以上的低轨卫星项目已达10个,项目规划总卫星发射数量达到1900颗。
同时,据华安证券研报测算,我国星网公司于2020年 9 月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了“GW”星座计划,共 12992 颗卫星。预计2023到2030年我国年均卫星发射量为180颗以上,2033到2035年年均发射量为3000颗以上。
其中,在发射环节,由国家队和民营企业共同组成的商业航天力量正在成为产业中坚,前者包括中国卫星网络通信集团、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国字头央企,后者则包括银河航天、九天卫星、航天宏图等企业。
“央企承担的角色更多还是国家级的探索任务,而民企的技术创新则更值得关注。”周桂军表示,国家级的航天任务探索还是要确保成功性优先,而民企则是成本优先,后者的成功代表便是美国的SpaceX,其技术创新将给国内卫星通信市场带来质变。
以国内目前估值最高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银河航天为例,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9月,其便与中国信通院率先开展了系列试验,首度实现低轨卫星网络与地面5G网络深度融合。银河航天人士告诉记者,这一技术主要由该公司负责研发,中国信通院进行测试与验证,目前该技术已完成验证,后续双方还将展开其他天地通信技术的合作。
除发射环节外,产业下游的消费应用市场也已经开始爆发。继华为在2022年度秋季发布会发布的最新Mate 50旗舰手机将直连北斗卫星通信功能后,中兴通讯、魅族等国产终端厂商也宣布跟进推出直连低轨卫星的消费级手机。
TrendForce研报预估,截至2022年,全球卫星市场产值将有望达295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3%。而在我国,受物联网需求与有限轨道资源驱动,预计2021~203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或可达9337.7亿美元。
成本与商用挑战待解
虽然产业爆发期将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仍有着明显的短板。
华安证券分析师陈晶认为,一方面,国内星网面临需求不足,尽管卫星通信拥有全球90%的潜在覆盖面积,但除了国防领域之外,尚未出现很好的盈利模式和付费主体;另一方面,产业链亟须降本,目前卫星平台设计与制造能力相对成熟,各卫星总体单位差异不大,核心在于通信载荷部分的成本控制能力。
对此,业内人士的建议也基本具备共识。东吴证券分析师侯宾认为,对于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而言,空间段和地面站建设可以在现有的技术框架内找到成本控制方案。考虑广阔的应用前景,运营商也可以接受稍高的一次性资本开支,而用户终端的成本则是决定卫星系统能否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
“和5G一样,好的商业模式需要依靠好的应用来拉动。”周桂军表示,目前手机直连卫星便是打开消费级应用市场的一个合适途径,但光有前者并不够,需要发掘更多的好应用。
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刘暾则建议,可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积极寻求产业模式创新。“卫星互联网产业属于重资产运营,前期需要制造和发射大量卫星形成组网,资金需求量大,产业发展初期缺乏自我造血能力,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注入有助于完善全产业链,推进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进程。”他指出。
根据市场研报,未来5~8年将是中低轨互联网星座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容量需求至少为1428.1Gbps、用户数为79.43万户。卫星研制的模块化、集成化、系列化、柔性化及星箭一体化设计将成为现实,由此将极大加速卫星研制的低成本、轻量化、批量化和产业化进程。
好了,关于卫星互联网设备纳入进网许可 产业成熟迈入监管阶段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