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国科学报的昆虫咬痕证明植物也会“犯困”,如果您对昆虫咬痕证明植物也会“犯困”感兴趣,请往下看。
现存豆科植物的夜生叶上的对称孔食损伤。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植物也会“犯困”?实际上,一些植物具有感夜运动,比如每天晚上折叠或抬起叶子,第二天再打开。云南大学教授冯卓与合作者首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2.5亿多年前的植物已经进化出这种夜间运动,即就眠运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我们发现在进化的早期阶段,一些植物就已进化出了叶片感夜运动。”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冯卓说。
2013年,他在活体植物中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昆虫损伤模式——叶子上有对称的洞。他意识到,这是因为昆虫在树叶折叠时以树叶为食。由于这种类型的损伤在具有感夜运动的植物中很常见,因此他想知道能否在植物化石中发现这种损伤,并作为感夜运动的证据。
冯卓与论文共同作者、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Stephen McLoughlin等研究了大羽羊齿类植物化石。这是一种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是3亿年前至2.5亿年前晚古生代二叠纪华夏植物区的典型代表植物。这些植物经常遭受食草昆虫的攻击,而且它们宽大的叶子和粗壮的中脉让昆虫造成的损伤容易被发现。
由于无法判断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的叶片折叠是由于感夜运动还是死后收缩和弯曲导致的,研究人员寻找了具有感夜运动的植物特有的昆虫损伤模式,并发现同一植物类群的不同物种化石同样具有这种咬痕,由此揭示了植物感夜运动的古老起源。
研究显示,在地球不同历史时期,感夜运动在不同植物群中独立进化,这使得它对植物有一些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化石不仅可以推断动植物的结构,还可以推断其行为特征。通过详细观察动物与化石及现代植物的相互作用,未来学者可以从化石标本中破译古生物的生物学特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12.043
好了,关于昆虫咬痕证明植物也会“犯困”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