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的禁渔后,这个渔村有了新生活,如果您对禁渔后,这个渔村有了新生活感兴趣,请往下看。
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中坝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其他村落不同,中坝村全村200多人都居住在长江中心的江心岛上。以前这里的村民大多以打鱼为生;长江禁渔后,退捕上岸的村民们或外出务工或种植蔬菜,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模式。
全村居住在长江江心岛上
禁渔后很多人种植蔬菜
从合江县城出发不到半小时,车一拐弯就到了长江边。眼前不是奔流的江面,而是一片还算平坦的石滩,江水被石滩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沿着主河道奔涌而去,另一部分缓慢流动,成为当地人所说的“内河”。
△鸟瞰合江县大桥镇中坝村大桥镇党委副书记李智慧介绍,现在是枯水期,眼前这个石滩路也显得宽敞了不少。“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是枯水期,江水下降,石坝子就露出来了,村民就从这上面过。到了6月丰水期的时候,长江水上涨,会把这个石坝淹没,中坝村就会成为一个江心岛。”
△枯水期里长江水下落 露出连片的石坝位于江心岛的中坝村以前是个自然村,后来并入了长江村。许多村里人至今还习惯用“中坝村”这个称呼。因为以前村里打渔的人多,“渔村”说的也是中坝村。
沿石滩缓慢前行,一个高出地面近1米、宽约2米的便道赫然出现在眼前。春节越来越近,一些外出务工的人已早早返乡,开始准备年货。加上来收购蔬菜的商贩,每天三轮车、小汽车和货车在便道上来来往往,数量比平时增加了很多。
便道一半是水泥,一半是石条,石条的夹缝中不时可见黄绿色的苔藓。李智慧说,这条连接石滩的便道每个枯水季都用,每年都修。
再往前就是村子了。内河和村落之间的斜坡土地上,密密麻麻地搭了不少大棚,今年就要满60周岁的郑贤春正站在大棚旁。和许多村民一样,大棚里面种植的蔬菜是郑贤春家重要的收入来源。元旦前后套种两轮蔬菜,到6月丰水期前收获完毕;等10月江水退去,再种植豌豆尖、胡萝卜等蔬菜,下一个元旦前就可以收获。
△中坝村村民利用河滩地开垦建设蔬菜大棚禁渔后政府帮渔民解决生计
长江水体环境明显改善
2019年前,在长江边土生土长、打了30多年鱼的郑贤春无法想象这样的劳作节奏。就是在那一年,泸州市开启长江禁渔,和郑贤春一样,第一批上岸的渔民中,中坝村有40多人,大桥镇有近百人。没有了打渔的收入,解决村民的生计成为当地政府的核心任务。
“年轻的渔民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到附近的工厂上班,成为产业工人;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就把集体土地优先租赁给他们,优先种植蔬菜;年龄再大一点的有渔民补贴,每人是37500元,购买社保补贴以保证他们老年的生活。渔民上岸之后,大概一年有6万块钱的收入,比大桥镇其他村的村民稍微要高一点。” 李智慧说。
如今留在原籍“江心岛”上的村民有200人左右,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郑贤春选择留下来。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外出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也舍不得这个土生土长的地方。几亩河滩地,有镇村政府的扶持,郑贤春的菜,种得有声有色。
大女儿出嫁了,小女儿在成都读大学。平日里,郑贤春家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今年读大学的小女儿放假早,回到家帮着老两口做点家务,聊聊天,家里多了不少笑声。打扫卫生、擦擦窗户,春节前的劳动,一家人做得有滋有味。
其实,这份满意不止在春节。“现在护河员的收入1万多,买了五险;自己种点庄稼,卖蔬菜收入有两三万;开农家乐也有三四万;还有两口鱼塘,加起来有10万左右收入。” 郑贤春细数着。
△禁渔后的长江水体环境明显改善冬日的暖阳照在长江上,波光粼粼,时不时还能看到,有鱼儿跳出水面。郑贤春知道,这是长江禁渔后两年后才出现的美景。
春节近在年前,来农家乐的人少了,村里却更热闹了。左邻右舍,有心急的人已经开始贴春联,郑贤春等着大年三十再动手。
该来的都会来。长江里会有更多鱼儿跳出水面,联通“渔村”与对岸的大桥已被提上日程,更好的日子就在眼前。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监制丨沈静文
记者丨刘涛 杨晨
编辑丨费磊
新媒体编辑丨李瑞
好了,关于禁渔后,这个渔村有了新生活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