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冬至,卖爆的除了饺子皮,还有速冻饺子

2022-12-23 09:05:52来源:创业邦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创业邦的冬至,卖爆的除了饺子皮,还有速冻饺子,如果您对冬至,卖爆的除了饺子皮,还有速冻饺子感兴趣,请往下看。

冬已至,春不远,速冻饺子新市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全食在线(ID:iallfood),作者:李青林,创业邦经授权发布。

今天是冬至,马路上卖饺子皮的小店被围的水泄不通,在中国冬至的仪式感还是很浓烈的,相信今天的外卖饺子也一定很多。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现包饺子非常抢手,如果能吃到妈妈包的饺子,那一定是最美味的食品。

但对于大多数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现包饺子只能是美好的理想,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速冻饺子。

在中国,速冻饺子市场逐年增长,据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饺子市场规模约1120亿元,其中速冻饺子占比约为46.4%,其市场规模为515亿元,如果加上饺子馆和其他饺子餐饮业态,那么在中国饺子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在这个体量巨大的市场里,速冻饺子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冻饺子开始出现在市场中,最初以散装为主出现在农贸市场或菜市场的冰柜里。

伴随着大型连锁超市的普及,速冻饺子开始从B端餐饮店向C端零售渠道转移,与此同时诞生了像三全、思念、湾仔码头这些头部品牌,他们成为速冻饺子品类的代表,借着渠道的优势迅速进入全国市场。

虽然速冻饺子能够让消费者更方便的吃到饺子,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争议,一方面认为速冻水饺不健康,另一方面品牌间的价格战让速冻饺子企业进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以至于许多经销商热衷于寻找低价位的饺子。

2014,随着电商的发展,中国进入消费升级时代,而速冻饺子也开始了整体升级,大品牌凭借渠道和品牌力量迅速站稳脚跟,成为第一梯队的流量产品。

而冷链物流的发展也让区域饺子品牌开始走向全国市场,例如船歌水饺、吴大嫂等区域水饺品牌开始出现在本地以外的市场。

因为地域特色,让速冻水饺的差异化越来越大,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口味的选择。

如今中国速冻饺子形成了以一线品牌为主,区域品牌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而饺子品牌也借助线上线下的渠道进入更深的市场。

速冻水饺市场逐年递增,这离不开品牌们的努力,如今速冻水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据全食在线统计,目前速冻水饺呈以下几点发展。

首先是消费群体细分,在传统水饺基础上衍生出来儿童水饺和高端水饺,儿童水饺更贴近于儿童的营养搭配,采用天然无添加的原材料,加上彩色的饺子皮和小克重饺子,非常适合儿童消费者。

而高端水饺除了采用更高端的包装之外,其核心来自于原材料的升级,例如采用有机蔬菜,谷物饲养的猪肉,进口的海鲜食材和0添加的调味搭配,用新鲜、健康来打动消费者。

其次就是馅料升级,一直以来饺子是很难创新的品类,因为家家都能做,人人都能包,而速冻饺子首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更方便的吃到饺子,其次才是让消费者吃到更好的饺子,而在差异化的市场里,速冻饺子品牌往往会通过馅料升级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选用天然、高端、健康的食材,比如我们熟知的海鲜饺子、牛肉水饺、有机蔬菜饺子等等,高端饺子更重要的是品牌力和产品力相结合下释放的价值,满足的是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高端速冻饺子往往价格很贵,因为只有通过价格的差异才能体现出饺子的价值。

再者就是功能延展,速冻饺子不只能煮,还能煎炸蒸,通过工艺的升级让速冻饺子有了更宽的使用场景,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

与此同时微波水饺、自热水饺等黑科技的出现,让饺子加工范围不再仅限于厨房,这意味着速冻水饺将走出以家庭正餐为主的佐餐方式,而迈向早餐、宵夜等新的场景。

最后就是情绪价值的释放,无论是手工水饺还是妈妈的味道,品牌通过情绪价值的释放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而创新品牌们也通过新营销,新渠道吸引新的消费者。

未来,速冻水饺市场还会有增长的体量,除了零售端之外,社区鲜食超市、小B端餐饮也是速冻水饺的新用户。

此外除了一线头部品牌之外,区域速冻水饺或许将迎来新的发展,依托冷链物流和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区域水饺凭借各自的产品特色,成为全国性的差异化产品。

饺子品类属于高频刚需的产品,因此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体量,但因为难创新,差异化小也让饺子品牌难以突破马太效应的格局,正如一线品牌已经完成了品牌力和渠道力的布局,坐拥第一梯队市场,而后来者或许只能依靠差异化的产品进行空白市场的抢夺,要想成为下一个头部品牌,并不容易。

好在消费者对速冻水饺的品牌忠诚度并不强烈,因此只要产品好,口味优,性价比高的速冻饺子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市场。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冬至,卖爆的除了饺子皮,还有速冻饺子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