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通信世界的杨杰展望信息通信业三大趋势:信息能量一体化重塑未来,如果您对杨杰展望信息通信业三大趋势:信息能量一体化重塑未来感兴趣,请往下看。
12月11日,备受信息通信业瞩目的“中国移动2022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以云上聚合的形式在线上召开。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回顾过往十年产业精彩蝶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就信息通信业未来三大趋势做出了重磅展望。
杨杰预测的三大趋势分别为:
第一,信息能量化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
第二,能量信息化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全面转型。
第三,信息能量一体化引发人类社会未来形态系统重塑。
从上述三大预测的基础信息来看,“信息”、“能量”二词被反复提及,二者更是相互转化直至最后一体化。“信息”乃通信之源,“能量”为通信之能,二者相得益彰,互相成就,各为基础,服务社会。
首先来看第一大趋势:信息能量化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杨杰认为通过对信息的规模使用、价值挖掘,孕育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经济社会注入“数智能量”,带动三个升级。一是基础设施升级;二是生产要素升级;三是生产工具升级。
从该趋势来看,杨杰更为强调的是信息的加工处理使其产生价值,进而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升级。通俗来讲,信息加工处理是指将来自多种维度的信息,通过可信度、完整度、吻合度等进行排序、整理、分析和整合。基本指导思想便是“留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是存在两种或以上的说法互相抵牾,又难以判定对错时,应当记录在案,以备后来者勘误。
事实上,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信息,如何将有价值信息为信息通信产业所用方为关键。杨杰强调的“信息能量化”便是将信息进行价值挖掘,使其成为新的经济社会生产力,融入“数智能量”,带动社会生产生活升级。
再来看第二大趋势:能量信息化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全面转型。与前者不同的是,在该趋势下,“能量”与“信息”进行了位置互换,由此更加确定了二者相互反应的“化学”关系。杨杰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能量运用和转化的过程更加智能,促进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合理利用,加速三个转型。一是生产方式数智化转型;二是生活方式数智化转型;三是社会治理方式数智化转型。
该趋势主要传递了利用当下已有“能量”促进现有资源高效配置的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且信息化会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化趋势不可阻挡,“能量”亦难独善其身。能量既可以是“动能”“势能”,也可以是“化学能”“辐射能”,更可以作为“核能”。如何将信息通信业的能量发挥出“核威力”,那便是将其“信息化”。
能量信息化后,会更加直观具体。将原本无法具化的虚拟能量可以数字化、配置化、纸面化。先前的“能量”飘忽不定,实时转化,无法捉摸,而信息化后的“能量”则耳闻目睹,随时抓取,为我所用。当下信息通信产业缺少的不是能量,而是如何将能量最优化配置,利用最大化,规避有形与无形能量浪费,取之于民的同时最大化用之于民,促进数智化转型。
第三大趋势为:信息能量一体化引发人类社会未来形态系统重塑。杨杰认为面向后信息时代,信息和能量将全面交互、一体共生,为人类社会带来系统性变革,催生三个融合。一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二是信息驱动和能量驱动的融合;三是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的融合。在该趋势展望中,“人类”、“世界”、“生命”等关键词被重点提及,由此可见该趋势是信息与能量的终极归宿:一体化。
“信息”与“能量”的一体化理念,杨杰公开对外提及已经上演“帽子戏法”。第一次是在2022世界5G大会上,杨杰提到“能量信息融合创新新认识驱动中国移动战略再次升级”。第二次是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杨杰提到“信息能量融合创新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引擎,同时中国移动为顺应信息文明时代发展趋势,将加快‘连接﹢算力﹢能力’服务渗透普及,不断提高供给质量。”
杨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信息能量融合”“信息能量一体化”理念,工联网记者认为这既是中国移动对过去十年落地实践的充分总结,又是对未来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瞻远瞩。可以预见:信息能量融合创新将释放更大效能,推动“人机物”实现超大规模、超自动化协同发展,丰富人类多元化体验,支撑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有机统一,让信息文明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是中国移动主办,以“开放合作 共创共赢”为宗旨,携手国内外合作伙伴开展的产业盛会,堪称信息通信业的“世界杯”,自2013年开始举办。如今在第十个年头,中国移动铿锵迈步再出发,既是“会师”,又是“盟誓”,必将如杨杰所言:“中国移动期盼与产业同仁一道,打造高质量伙伴关系,继续深化融合创新,共同谱写更加绚丽的数智华章。”
好了,关于杨杰展望信息通信业三大趋势:信息能量一体化重塑未来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