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国科学报的会飞的机器人:从“看”到“做”的跨越,如果您对会飞的机器人:从“看”到“做”的跨越感兴趣,请往下看。
■本报记者 张楠
“真没想到,机器人大会上还有无人机呢!”“那当然了,无人机就是会飞的机器人嘛。”近日,北京亦庄,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会场外,一对饱览了机器人“盛宴”的母子意犹未尽。
本届大会首次推出了“尖兵之翼”无人机展和无人机安防应用创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作为大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重点围绕无人机系统安全防范、物资运载、城市防御、航空救援和夜间安全等多个领域展开讨论。
插上“翅膀”的机器人
目前,无人机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航拍、测绘、遥感等专业机型层出不穷。各大厂商都在比拼谁的产品可以飞得更快、更远,看得更清晰。
不过,论坛承办方、中国无人系统产业联盟和高博特公司参会代表认为,从应用场景方面来看,这些研发思路还是略显单一,可以和环境进行深度交互的机型相对较少,大量无人机企业仍将目光聚焦在巡航、航拍、测绘等领域。从根本上说,这解决的其实都是“看”的问题。
近些年,无人机“看”的市场正在逐步缩小。在市场饱和后,无人机行业想要获得更进一步发展,又该向哪个方向延伸?
事实上,作为一种新型机器人,空中作业机器人既拥有快速空间移动能力,也拥有精确操纵能力。如开头那位少年观众所言,空中作业机器人其实就是为智能机器人插上了一双翅膀,让作业机器人不再拘泥于地面。因此,智能机器人可以更好地摆脱空间桎梏,拓展无人机应用新场景,促使无人机行业实现从“看”到“做”的跨越。
全行业多场景应用
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救援中,无人机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翼龙无人机一飞冲天紧急驰援,为灾区群众提供了长达5个小时的应急网络和通信信号。
“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灾区上空,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处在电力和通信中断中的受灾群众得以使用信息、电话甚至视频方式向家人报了平安。”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宏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个应用案例。
脱胎于航天系统的海鹰航空,曾在第二届全球无人系统大会上获得中国无人系统行业“科技引领奖”。该公司长航时无人机具备全自主滑跑起降功能,可同时搭载多种任务载荷,其应用领域从边境巡护、警用安防到电力巡线、石油管道巡检,从森林防护、应急救援到农业植保、物流快递,基本实现了全行业覆盖。
杨宏还分析了各领域的应用需求。例如,无人机在试验带飞中的应用,源于高校、科研院所在多个项目研制过程中均需要开展雷达、导航等关键系统的带飞验证试验。“相对而言,有人机费用可以达到无人机的5倍,并且飞行经常受狂风暴雨等天气条件的限制。”
除此之外,与会嘉宾还分享了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通信中继、试验带飞等场景中的应用实例和技术进步。
呼吁建立空天地立体救援体系
郑州灾区上空执行任务的翼龙2H紧急救灾型无人机系统,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万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但令杨宏感到遗憾的是,翼龙无人机从贵州省起飞,穿越重庆市、湖北省,历经千里奔袭才抵达河南。“如果就近地区有无人机支援,是不是可以节省出更多宝贵的救援时间?”
沈阳航大飞行航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库与杨宏的思考不谋而合。他建议在全国以省为单位建立空天地立体化城市救援系统,并延续到地级市乃至区县。
根据既往的救援经历,多救援形式将大幅提升救援效率。例如,在场多位嘉宾提及2019年沈阳棋盘山森林火灾,无人机传回了关键的现场高清图,而直升机、消防车以及大量人力资源昼夜奋战通力配合,最终取得无人员伤亡、无次生灾害的扑救成绩。
杨宏再次强调,空天地立体体系能够“有效应对人员不足和地理环境复杂人员无法到达等困难,解决过于依赖人力调查、效率低、物力财力投入大等弊端,全面提高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
无人机系统是当今世界航空航天工业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之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无人机系统已经走上国际舞台,无人机系统也渗透到不同行业的众多应用场景,正孕育着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和产业化。
与会代表期待,空中作业机器人可以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打破人们对于传统无人机的认知,帮助无人机从飞行相机向飞行操纵手转变,真正实现从“看”到“做”的跨越。
好了,关于会飞的机器人:从“看”到“做”的跨越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