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医科建设怎样走好提档升级路

2023-10-16 15:05:23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新医科建设怎样走好提档升级路,如果您对新医科建设怎样走好提档升级路感兴趣,请往下看。

?

图为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在实验室开展医工交叉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实验研究。中国医科大学供图

随着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的迅猛推进,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新热点及新突破日益涌现,呈现出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已迎来历史性拐点,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提速度”的空前密集活跃期。

2019年4月,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教育部成立了新医科建设工作组,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医学教育的里程碑。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推动新医科建设进入提档升级新阶段。

当前,全面推动新医科建设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引擎。这就需要坚持“一个核心”、激发“两种动力”、把握“三重内涵”、明确“四条路径”,持之以恒地推动新医科建设向着更强、更快、更实、更远的方向不断迈进。

以坚持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 让新医科建得更强

树立医学教育新理念。将大卫生价值观、大健康服务观和大科学教育观的新内涵及其新要义,融入医学教育全周期和全过程,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在遵循复合型医学人才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处理好医学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效益释放、牢固掌握医学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重塑医学教育新体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等“五术”并举的教育新体系建设,以涵养仁心底蕴、培育科学思维、夯实知识基础、掌握高超技能和擅于创新实践为突破口,深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增加医学教育新要素。推动医学学科专业在新结构布局优化、新人才培养方案厘定、新课程内容设计、新教学方法采用、新学习技术应用和新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更新升级,练好医学教育“内功”和“基本功”,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增益赋能。

丰富医学教育新模式。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非医学背景本科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的“4+4”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高层次与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紧迫需求。

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为动力 让新医科走得更快

主动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学科结构。将医工、医理和医文的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大跨度交叉、大范围融合,通过医工结合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提供动能,医理结合奠定医学科技原始创新基础,医文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来说,深入推动医学与智能工程、机械工程、网络工程和制药工程等学科结合,促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和生物药剂等新业态形成。深入推动医学与数学科学、化学科学、物理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结合,掀起生命与健康科学原始创新领域“从0到1”的前瞻性、开拓性、颠覆性新变革。深入推动医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科结合,彰显医学及医学教育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大作用、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促进医学生形成医者仁心、养成科研伦理和发展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坚持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内涵、持续加快医学科技创新“弯道超车”。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地推动产教融合行稳致远,大力开展新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新治理结构和新组织形式的校企联盟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促进医学学科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和紧密对接,持续引发高校在医学人才提质量、医疗科研产成果和健康服务增效益等方面的积极连锁反应。

以把握战略定位、科技趋势和中国特色为内涵 让新医科变得更实

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定位。新医科是统筹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最紧密结合点,是始终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关键发力点。作为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全方位、系统性和深层次变革,新医科建设既要契合国家战略要求和满足民生福祉需求,全面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又要聚焦医学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努力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培养更多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紧跟科学技术创新驱动演进趋势。新医科作为医学知识、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集成创新范式,蕴含了以知识迭代为动力、以技术赋能为手段、以科学需求为导向的三重逻辑:一是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循证医学、现代精准医学等医学发展的循序渐进与守正创新历史逻辑;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区块链、数字影像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学应用领域的融合发展逻辑;三是面向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再生医学、仿生医学等新一代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需求的医学供给侧改革逻辑。

彰显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新医科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新实践,体现了我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的新理论、新模式、新制度和新文化。具体而言,新医科是在经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基础和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世界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变迁之后,形成的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中国医学教育新理论;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学科兴起和跨学科研究持续深化过程中,探索的以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中国式医学教育新模式;是在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和协同攻关等新型举国体制常态环境下,孕育的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和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中国式医学教育新制度;是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影响下,塑造的以仁心医者文化、质量文化、治理文化等为标志的中国式医学教育新文化。

以明确分类发展、制度创新、资源供给和评价改革为路径 让新医科行得更远

以高校分类发展为前提。秉持分类发展的办学思路,明确目标定位,加快分类标准建设,推进分类管理改革,完善分类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分类竞争赛道,引导和支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举办差异化、特色化的医学教育。

以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为保障。健全激发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活力的经费投入、动态调整、质量评估等激励制度,全面深化转专业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等学位制度改革。推进学分制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制度体系,促使医学教育教学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以优质资源供给为支撑。积极推进高质量线上资源、数字教材、考试题库和学习平台开发,切实强化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中心、临床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具有国际化和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提升医学教育立德树人资源的精准供给能力、数字化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和物质条件资源的常态供给能力。

通过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持续赋能。持续推进医学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医学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教师破“五唯”评价机制改革。健全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全覆盖式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推进医学教育评价技术和工具数字化转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作者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

好了,关于新医科建设怎样走好提档升级路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