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他21岁获基金委资助:7月申请、9月“中”了,如果您对他21岁获基金委资助:7月申请、9月“中”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合肥两地举行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会议,对8所试点高校的优秀本科生申请人进行了面试考察。
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资助优秀本科生,多名本科生获得每人10万元的资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级本科生白寅岐就是这次的幸运儿之一,其获批项目为“基于图机器学习的大规模逻辑电路高效综合”。他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王杰,指导师兄为博士四年级的王治海。
年仅21岁的白寅岐是如何获得这项资助的?他有什么诀窍?对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白寅岐、王杰和王治海。
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治海、白寅岐、王杰2002年的后生
《中国科学报》:请介绍一下你的个人情况?
白寅岐:
我是中国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2020级本科生,今年21岁(2002年出生),刚上大四。我去年12月加入王杰老师课题组,一直跟着王治海师兄做相关工作。这个项目的大量前期工作,都是师兄带着我一起完成的。
白寅岐《中国科学报》: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你获得资助的项目,项目的主要亮点在哪里?
白寅岐:
这个项目主要研究的是芯片设计自动化,即EDA领域。逻辑电路综合是芯片设计中的核心环节,我们的目标是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该环节进行加速,从而助力新一代国产EDA工具的研发。
这个项目有两个主要亮点。第一是我们把整个问题建模成一个电路图节点的预测问题;第二是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使用了图机器学习与强化学习结合的方法。这种模型构建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目前在EDA领域的研究中尚属少见。
白寅岐获资助通知《中国科学报》:可否介绍一下你申请资助的全过程?
白寅岐:
今年7月,我们收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通知。在王老师和师兄的鼓励与帮助下,我开始准备申请材料;7月末通过学校的第一轮筛选,开始准备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答辩;8月末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评审会议,9月初时收到了结果。
《中国科学报》:在现场评审汇报时你紧张吗?
白寅岐:
紧张是不可避免的。上场前一天,我还跟另外一位师兄耿子介聊天,他略带调侃地宽慰我说“不用担心,要是有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你就对专家笑一笑”。
当天有近20位专家评委。评审过程共25分钟,包括8分钟的答辩和17分钟的提问互动。专家们非常友好、和蔼,他们在提问时不过分追究技术细节,而是考察整个项目的大方向、创新性和可行性,和我一起探讨。所以我的紧张中也带有兴奋,我把这当作是一次和专家交流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研究内容中的不足。
《中国科学报》:和专家互动,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瞬间?
白寅岐:
有。在介绍项目时,我告诉专家,我们翻阅了近5年的论文,发现我们是第一个提出用图机器学习与强化学习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芯片设计自动化问题的。
之后在整场面试只剩3分钟时,有一位专家建议,除了查找论文,还要去看工业界的成果,比如专利,因为有些目前业界领先的技术是不发表在论文中的。这个建议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点。
《中国科学报》:请谈谈你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对科研的看法?
白寅岐:
在大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机器人设计比赛。我们团队有5个人,我是电控负责人,最后拿到了一等奖。我想分享一下这次经历。准备比赛的过程非常辛苦,我们前后准备了6到7个月。
一开始我们就设立了“一定要拿奖”的目标,中间在放暑假期间,大家轮流回学校工作。在决赛前夕,大家一起通宵了两个晚上来完善这个机器人。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团队齐心协力很重要,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且每个人都有向着目标前进的动力。
我还想分享一下进入王老师课题组后的收获。首先是积极向上、蓬勃进取的科研态度,这种态度是科研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做科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或许要经历很多次失败,这就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还有认真的科研作风,比如老师交给你的事情要尽心尽力去完成,并及时反馈和沟通,只有反馈和沟通才能让工作更高效。平时主动和师兄师姐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比如同样的一个问题,治海师兄思考的角度就比我的更全面,我会吸纳他的想法,并内化到自己的思维中。
白寅岐个人简历截图什么样的本科生能入选?
《中国科学报》:寅岐,在你看来,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选择资助本科生时注重哪些点?
白寅岐:
在我看来主要有3点——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及申请人的综合素质。
《中国科学报》:请王杰教授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本科生能入选?
王杰:
据我观察,获得资助的同学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非常积极主动。与高中时被老师安排学习不同,进入大学后,积极主动的同学无疑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成长。
这次获资助的同学,都是在大二或大三就加入某位老师的实验室开始做科研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据我了解,好几位同学都是不止一篇文章在投。
比如白寅岐同学,也有文章在投。他大三时主动联系我,加入实验室也是出于自身兴趣。这次写申请书、准备答辩的过程中,老师和师兄、师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寅岐发挥了很大的积极自主性,包括在答辩现场,他也是很主动地去和专家交流。
王杰《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大全校共有几位同学获得资助?
王杰:
全校共有20位同学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最后有18位成功获得资助。
其实这20位同学都非常优秀,他们都通过了学校的初筛。有2位同学之所以没有拿到资助,我猜测是因为第一次参加规格如此大的会议,不熟悉或紧张所致。
常言道“后生可畏”。今年中国科大申请成功的同学中,有的才刚大三。也就是说,他们申请时才大二。但从科研积累上来看,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普通的研究生了。
《中国科学报》:“初筛”指的是什么?
王杰:
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第一届青年学生项目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由学校推荐一批优秀本科生去参加评审。我们学校和学院对此事非常重视,组织了初筛。
首先是学院层面的评审,我们学院申报的同学大概有10人,申报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在科研上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学校评审时,基本上只取每个学院排名第一的同学,然后再推荐到自然科学基金委去参加正式答辩。所以这个竞争还是很激烈的。
《中国科学报》:王老师刚刚提到“后生可畏”,这个词也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学生项目的宗旨。这在白寅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王杰:
首先白寅岐的本科成绩非常优秀,中国科大本科生的课业负担其实很重,他在这种情况下能取得很好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其次,他还能学有余力,加入我们实验室,半年之内,就在我们这个颇有难度的硬核领域有所积累。这让我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非常厉害。
中国科大有很多这样优秀的本科生,这也与中国科大的传统有关系——很多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时就已经有了一些科研经历。这些年轻人,包括其他学校的本科生,都让我感到后生可畏。
会拔苗助长吗?
《中国科学报》:寅岐,你的毕业去向和未来规划是怎样的?
白寅岐:
我目前已经保研到王老师组里。眼下就是先把自然科学基金委这个项目做好,明年6月结题。未来(研究生期间)也会顺着这条线继续做下去,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设立青年学生项目会不会让本科生更“卷”?
白寅岐:
我觉得会,但是不能把“卷”单纯理解为一个贬义词。一方面,竞争肯定会更激烈;另一方面,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会更明确自己未来要选择的方向,这也是一件好事。
《中国科学报》:对你获得资助这件事,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白寅岐:
我身边的同级同学大多是表达了一下羡慕。还有许多低年级同学来询问我,希望我给他们一些建议,这证明学弟学妹们对这个项目的认可度和渴望程度是很高的。
《中国科学报》:请问治海,看到寅岐这批本科生能有这样的机遇,你会羡慕他们吗?
王治海:
会羡慕,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不管有没有这个项目,这些本科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可能会获得其他的成果和奖项。而看到这些优秀的“后浪”,会激励我更努力地向前、进步。
目前EDA是我们国家“卡脖子”的技术需求之一,之前研究这块的人较少,所以我很高兴能有寅岐这样优秀的同学加入EDA的研究行列。
王治海《中国科学报》:请3位谈谈,自然科学基金委这个项目对于本科生的意义有多大?对教育界会有什么影响?
王杰:
我想说3点。
首先,一直以来,中国科大的传统是鼓励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尽早进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为此,学校开展了很多活动,以促进本科生同学与活跃在科研最前沿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并相互了解,很多同学在本科毕业前就有高质量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上。
第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这个项目,对于这批非常优秀的头部本科生同学很有意义:从国家层面上给优秀的本科生机会,能激励他们,帮助他们日后的深造、科研或工作。
第三,我们应该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此事。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这个项目是为了帮助一批最优秀的本科生学习成长,而不是把这件事当作最终目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应该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拿到项目就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为了拿项目,去拼命“卷”平均成绩点数(GPA)和科研,这样就不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初衷了。
王治海:
我觉得这样一个项目,对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能发挥很好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可以早点接触科研工作。作为一名博士生,我回忆自己的本科生涯其实有一个遗憾,就是在本科的前3年没有加入实验室,没有接触科研。其实我当时对于这些信息都不太了解,反而折腾了很多其他的事情。
白寅岐:
作为切身得到这个奖的同学,我觉得有两方面意义。从近期来看,获得资助后,自然科学基金委会给我们安排许多学术前沿讲座,做研究的资源和机会都更多了。
从远期来看,其实那天项目获批后,我父亲很严肃地告诉我,从现在开始,你就不能只想着自己个人的小康生活了,国家给你资助,从某种程度上你就是国家的后备人才。所以我希望以后不管是科研还是其他方面,在能够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担当起这个责任。
《中国科学报》:有些网友质疑自然科学基金委此举有拔苗助长的嫌疑,请问王杰教授怎么看待?
王杰:
我觉得网友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本科生首要的任务还是把自己的课业做好,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如果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就可以来尝试申请这些项目。
《中国科学报》:就这个青年学生项目而言,你对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哪些建议或未来展望?
王杰:
在各种项目的设立上,自然科学基金委是非常有经验的。这一次面向本科生的项目,整个流程非常规范,其规范性和其他重大项目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对于未来的展望,我觉得可以在试点学校明年第一批项目结题时来总结并作相应调整。我希望能够给本科生一些试错的空间,更大更宽松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太激进,比较平稳地推进这个项目。
如果未来这个项目全面铺开,要避免本科生“为了申请而申请”,要将学有余力作为前提。
*本文均为受访者供图
好了,关于他21岁获基金委资助:7月申请、9月“中”了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