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成都商报的聚焦前沿生物技术 北大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赋能西南生物医药发展,如果您对聚焦前沿生物技术 北大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赋能西南生物医药发展感兴趣,请往下看。
转自:红星新闻
当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成果转移转化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投入的方向之一,作为全国生物医药的排头兵,成都市高新区更是提前进行了布局。
近两年,围绕生物医药发展及未来产业,成都高新区先后打造了天府锦城实验室、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成都岷山细胞工程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创新研发平台,在进一步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赛道,成都高新区乘势而上。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4月13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成都前沿院)在成都正式揭牌,据悉,该研究院由北京大学与成都高新区共同建设并选址在成都前沿医学中心,是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了成都前沿医学中心,对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专访,透过他们的视角,我们将窥见成都生物医药发展的脉络规划。
同频共振:携手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助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策源
北京大学是国内交叉学科的领衔者,2006年率先在全国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拥有定量生物学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13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支学科跨度大、涵盖范围广、学科高度融合的交叉研究梯队。在交叉领域的引领性创新产生重大科学影响,如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等。
而此次揭牌的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由成都高新区联合北京大学共建,将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到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应用前期孵化的完整创新与创业链条,实现北大科技创新与成都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产学研相促进的创新生态,成为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大楼计划将在今年内正式投入使用。
①落地:产业协同 实现“追赶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跨越
近年来,伴随日益完善的生物科技资源、雄厚的创新主体,以及“建圈强链”的前瞻性产业布局,成都高新区成为了中国西部的生物医药产业重镇,在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全国第三,已然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排头兵,而以“天府生命科技园+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更是在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成长为了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新极核。
在全国生物医药竞争不断激烈,各地纷纷抢占创新技术高地的情况下,作为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什么选择成都高新?
“这个我们真的还蛮感慨的,创新是国家的大战略,大家对创新的认识态度其实是不太一样,国内的‘创新’很长时间其实处于追赶式的创新,而从追赶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的跨越,这个其实是需要对创新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态度”,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谈道。
“在追赶式创新的浪潮里,有些人在一个惯性是出不来的,我们交叉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要去解决原始性创新的问题,要用原始创新推动产业从追赶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跨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进,成都高新区就有这样的眼光和战略,和我们的初心是一致的”。
“创新是要投入的”,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继续表示,“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里排第六,它的创新底本非常厚,更重要的是它的创新要素也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创新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企业,而在我们沟通中就发现,以成都先导为代表的企业,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引领创新很重要,企业一旦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的创新要素是完整的。那么要形成一个创新链,只有北大交叉肯定是不行的,还是要产业协同才能把创新链完整搭起来,所以我们认为从这三点来看,高新区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还有准备,也有合适的企业家一起与我们并肩。”
2022年,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聚集了成都先导、苑东生物、康诺亚等上市企业,医联、威斯克等独角兽企业,齐碳科技、迈科康、优赛诺等“潜独角兽”企业。
同时,天府生命科技园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作为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已经聚集了倍特药业、赜灵生物、西岭源药业、今是科技等一批深耕生物医药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已累计孵化培育超过200家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以园区为中心的产业生态圈和涵盖产业上下游的生态链,这无疑与北大成都前沿院形成了优势互补。
② 规划 :面向未来布局 精准把控生物医药发展方向
目前,北大成都前沿院已确定首批设立七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是:定量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基因检测与编辑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分子智造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前沿交叉技术创新中心、免疫治疗技术创新中心、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解码衰老研究中心。
“从命名方式来看,首批设立的七个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分为了两类,其中技术创新中心致力于对当前最前沿的技术进行创新,而研究中心则专注于未来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并不断涌现更多前沿的新赛道。”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设立,就是瞄准了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沿,因此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不仅聚焦当下最前沿技术,更要保证未来能够引领整个产业技术的创新,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从创新链的源头完成技术探索的布局和规划,从而确保技术的引领性。”此外,围绕PI(首席研究员)的研究,北大成都前沿院建立了“一个PI三个帮”机制,即为一个首席研究员配备一位临床医生、一位投资人和一位企业家,创新推动成果的正向转化。“换句话说,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从源头就开始进行的,实现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说道。
未来,北大成都前沿院将致力于解决生物技术领域关键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建设产业牵引下的从科学到技术、从项目到公司的转化高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集群,力争建设成为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而完成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起区域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③ 产业效应:筑巢引凤,精准布局产业未来赛道
在人才招引方面,北大成都前沿院将采用“校内双聘”的机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成都。可以预见到,未来,来自北京大学的出站博士、在站博士后、在读博士生将通过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与成都乃至西南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激荡创新浪潮。
在人才聚集效应方面,北大成都前沿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提到,北京大学将进一步面向北大成都前沿院开放校内资源,一方面是师资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北京大学此前在产业研究积累经验的分享,深化京蓉两地的医药健康产业合作,科研资源及成果的丰富程度也将持续提高,让高端人才在成都集聚。
据悉,北大成都前沿院采取新型研发事业单位运作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任理事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担任,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来鲁华教授担任。此外,首批PI还包括来自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北大方面王初教授、伊成器教授、胡家志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的韩敬东教授、林一瀚研究员、曾泽贤研究员8位学术大咖。
北大成都前沿院的落地填补了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的空缺,也能够在未来通过自身影响力及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吸引并向成都生物医药产业输送人才。随着这类高能级产业平台陆续入驻“天府生命科技园+前沿医学中心”,其带来的集聚效应凸显,短期来看,能够提振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活力和发展预期,并由此带动成都市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影响力,长远来看,产业的协同效应将持续增强,形成以创新驱动产业的新模式,赋能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总结:
今年1月,成都市统计局对外发布2022年成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2022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正式迈入“2万亿元俱乐部”,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成都支柱产业之一,将是成都重点打造的下一个千亿级产业。
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驱力,也是串联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动力,北大成都前沿院此次在成都揭牌,将从源头上解决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卡脖子”问题,形成从基础研究(在北京大学)、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到新科学问题的科技创新闭环,力争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研范式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引领示范,无疑是为成都乃至西南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
其中,对“能者”敞开怀抱的“天府生命科技园+成都前沿医学中心”,也正在从单一的产业承载体转变为“政产学研综合要素平台”,成为凝聚行业各类顶尖力量的平台,可以预见,未来园区将通过不断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从根本上攻克“卡脖子”难题,助力产业从追赶式创新迈向引领式创新,最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成都朝着“高质量”“千亿级”的生物医学产业目标迅速迈进。
红星新闻记者 李伟铭 李俊雅
好了,关于聚焦前沿生物技术 北大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赋能西南生物医药发展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