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切中“实践之问”,助科学家转型科创企业家,如果您对切中“实践之问”,助科学家转型科创企业家感兴趣,请往下看。
科学家出身、创业崭露头角、临近A轮融资的创业者,会不约而同地面对企业经历早期快速发展后,如何进一步提升管理,为后续发展蓄力的困惑。
日前,十余位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创业者,带着这样的困惑来到了由复旦大学举办的未来之星创始人训练营之“科创企业私董会”。这场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出的课程,有理论、有案例,实打实地回应了科技创业者们的“实践之问”。
原创管理课程精准驱散“脑内迷雾”
2017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建青创办了上海鑫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时他已年届半百。这家企业聚焦实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赛道,区别于大多数CAR-T技术公司围绕靶点做文章,他们瞄准的是肿瘤微环境控制。去年,鑫湾生物代表上海出征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从约3.8万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赛第14名。
从创业伊始拢共“两三个兵”,到现在40多人规模,徐建青创业途中遇到新的难题:对研发和管理岗位是否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做法,但由于对企业人才激励的认知不深,不太确信自己的做法是否有效。
私董会课程“击中”了徐建青的困惑。依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实地调研数百家科创企业后原创的科创管理教育内容,课程通过丰富的科创企业案例,为私董会成员量身定制了兼具理论框架和实战应用的课程内容。
比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向华在课程里提到,处于平台期企业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激励员工方式,一是关键绩效指标(KPI),二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课后,徐建青表示,感觉盘桓在自己头脑中很久的迷雾“一下子被驱散了”,他对自己之前的做法有了更多自信,“将在细节上进一步调整,以便更好留住人才”。
创业者相互启发破解共性难题
“科创企业私董会”有一个环节,是让各位企业家写下自己当下面临的最大困惑,由于“画像”相似,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不少共通之处。
上海软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广东写下的是:如何适应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这也是多位学员提及的共性问题。▼
1997年,一只背上长着人耳朵的裸鼠,引发广泛关注。20年后,依托这一技术成立的软馨生物已经可以做到用人耳背后一小块皮肤,帮助被老鼠咬掉鼻子的男孩进行面部整形。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组织工程技术“再生”的公司,软馨生物利用组织工程骨技术,迄今已治疗30余位空鼻综合征患者。去年,他们成为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优秀企业。
“作为科学家,我需要关注技术是否具备足够的创新性,但作为企业家,我更要关注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至少要保证95%成功率才能应用于临床。”周广东说,“另外,还要考虑政策监管、商业模式、投融资等。”
课堂上迅速刮起一阵“头脑风暴”,学员们纷纷帮着出谋划策。一位学员建议徐建青聘请具有医疗器械产业从业经验的CEO,而且愿意帮忙引荐人选。还有学员告诉徐建青,目前上海已有CRO(委托合同研究组织)正在从事CEO人才专业培训,建议可去那里物色“千里马”。
跨界启迪找寻科创企业突破发展之道
对上海大多数创业企业来说,他们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的。市科技创业中心会经常为创业企业提供各类公益性赛事服务和培训,不过类似“科创企业私董会”这种面向10人以上规模企业、讲解企业组织管理和团队激励的培训相对稀缺。
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黄丽宏告诉记者,她和同事及时了解到科创企业的实际诉求,联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出这一培训课程,正是为了直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发挥创业者群体智慧,“用跨界启迪找寻科创企业突破发展之道,精准有效地进行科创企业服务”。
卢向华透露,学员中有些创业者分不清LP(有限合伙人)和GP(普通合伙人),甚至有人对自己驱车千余公里亲自给客户解决问题津津乐道。“其实,公司到了这个规模,最忌凡事亲力亲为,创始人要做的是物色人才,把企业分工管理好才有可能再进一步做大做强。”
首次参加此类培训的徐建青和周广东表示,两天的“充能”使他们对企业管理方法及下一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好了,关于切中“实践之问”,助科学家转型科创企业家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