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经济参考报的追“光”竞赛,广东突围,如果您对追“光”竞赛,广东突围感兴趣,请往下看。
在“双碳”目标推动全国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光伏产业,正迎来新一轮“高光时刻”。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1-5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达61.21GW,同比增长158.2%。这一数据,甚至比2021年全年光伏装机总量还高出6.33GW。
据预估,2023全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超过110GW,光伏累计装机将达到490GW左右。届时,光伏也将超越水电跻身全国第二大电源。
各地都在“追光”而行,这其中,制造业大省广东今年以来也动作频频。光伏竞赛已步入“下半场”,广东如何用好产业链和市场的基础优势,领“光”前行?面对技术迭代、赛道拥挤等新情况、新问题,广东能否另辟蹊径破“光”前行?
何以争“光”
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子转换成电能的技术。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新能源发电方式之一。其中,中国自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越德国后,已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
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2年至2025年,我国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预计将达到8500万千瓦至10125万千瓦,相当于4个左右三峡电站的装机规模。
与装机规模相匹配的,是光伏产业的万亿级市场。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新高,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幅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一个如此重要的万亿级市场,广东自然不会错过。但正如光谱有波峰,也有波谷,广东的追“光”之路亦是如此。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东,光伏产业曾素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评价。公开资料显示,2003-2004年间广东太阳能发电曾居全国第一,深圳还曾率先设立国营非晶硅厂。但在其后一段时间,广东光伏产业发展缓慢,许多光伏企业也逐渐外迁,去往江苏、四川和两湖地区。
直到2010年前后,随着广州大学城光伏发电项目开建,拉开了省内规模化开发建设运营光伏电站的序幕,“光”束重新照亮南粤大地。此后十多年间,广东光伏产业链群规模迅速壮大,在光伏竞赛中迎头赶上。2022年,全省光伏新增规模超5.7GW,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3.38GW,占比近60%,其分布式增量列前6省份。
今年,广东相继发布《广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广东省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关于下达2023年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等多份涉及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在新能源发展关键窗口期,推动光伏产业开发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循环,加快新技术新产业集聚。
根据《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计划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2000万千瓦,将大力提升光伏发电规模,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推动光伏在交通、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多场景应用。
“广东电力消纳能力强,近五年新增分布式装机年均增长19.51%,未来全省分布式光伏市场潜力超1.7亿千瓦,约可支撑全省10%的用电需求。”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廖翠萍表示。
新技术的风口
能源科技及产品的自立自强、升级迭代,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行业进步,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国之大者”。
在不少专家看来,光伏产业能否健康壮大的核心,仍在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光伏未来的天花板还很高,远未抵成熟阶段,不仅中国,全球都在加快新技术应用的研发。”在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看来,光伏作为典型的工业品,需同时做到技术更新和降低成本,两者缺一不可。
事实上,回顾中国光伏行业20多年发展史,本质上也是技术发展和变迁的路线图。
在中国光伏发展的头十年,最常提到的是“三头在外”的困境,即核心原料来源、市场和核心技术都严重依赖国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历了硅料价格波动危机和光伏出口萎缩的阵痛后,中国光伏行业痛定思痛,开启了不断的技术蜕变,并最终发展出了全球最成熟的光伏技术和最完备的光伏产业链。
如今,历经磨难、韧性十足的中国光伏,新的技术突破在哪里?大尺寸硅片和N型电池技术已成为业界共识。有数据预测,N型技术加速渗透,2024年出货占比有望达到60%。
而在这场技术争夺战中,广东已经集聚了不少全力推动“能源科技自立自强”的硬核践行者。
以高景太阳能为例,背靠核心技术团队力量,高景太阳能锚定大尺寸硅片方向,切入“大尺寸、薄片化、N型高效”的硅片行业痛点,已成功掌握了182mm、210mm等大尺寸单晶硅棒及单晶硅片制造的全环节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快速扩产。此外,在N型单晶制造方面,通过关键工艺技术的创新,高景太阳能能有效控制硅晶体电阻率,提升产品电阻集中度。
目前,高景太阳能珠海一期、二期30GW产能已满产,珠海三期20GW项目和四川高景25GW单晶硅片项目也顺利投产,预计全部满产后产能可达75GW。
“目前广东已初步构建覆盖电池片、组件、逆变器、材料及设备等核心环节的光伏产业链。”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何兵介绍,下一步广东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新型储备及硅能源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继续提升产业供给能力。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发展壮大光伏产业有很大的优势和机会。” 彭澎认为,这也需要广东积极抢占技术更换的赛道,密切关注后期技术上的重大变化,寻找新机会、培育新龙头。此外,在引导光伏巨头入粤落产,配套土地、电站指标等“关卡”,需要有所突破。
“光”链如何起舞
近日,启信宝联合城市进化论对光伏产业上中下游环节企业数量、业务画像、专利等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发布了《中国光伏产业区域图鉴》,用大数据描绘各大城市在光伏产业领域的竞逐情况。
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广东光伏产业存续企业数量以5000家左右的数量居全国前三,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在光伏产业链中,广东科创企业集中度同样较高,数量约为1600家,占比14.70%,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二。
“光伏产业需要依托大量民营企业的组织制造能力,广东民企分布密集,且投资意愿较强,目前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彭澎表示,在逆变器领域,华为、合旺等一众企业表现突出;在原材料和组件方面,广东虽起步较晚,但通过大力引进例如高景、爱旭等拥有核心制造工艺的企业落地投产,也加速弥补了产业链短板。
在她看来,产业链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并需要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和土地开发计划。“广东可持续发挥资本带动作用,在中国光伏版图内进行资源配置,扶持本地龙头企业。”
具有产业造血功能的龙头项目能带来多大的“牵引力”?珠海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个典型样本。
近年来珠海将新能源集群作为“4+3”产业集群中的主导战略产业之一,在高景太阳能、爱旭股份等龙头项目的引领下,珠海在短短两年时间成功构建了从硅片到电池,并向组件延伸的光伏产业体系。
数据显示,2022年,珠海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值502亿元,同比增长81.8%;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2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4家。按照目标,到2025年,珠海将力争打造500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支撑珠海工业“半壁江山”。
放眼广东,一项项覆盖全产业链的追“光”行动也已悄然铺开。
其中,《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广东将大力发展光伏制造,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产业,发展大尺寸、薄片化硅片技术等;发展安全经济新型储能电池,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等产品。
到2025年,在产业规模方面,全省硅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硅能源领军企业,培育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5家。
此外,彭澎也建议,广东光伏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驱动市场渗透更多应用场景发展“光伏+”,激发需求的不同可能性;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等贴合广东发展实际的做法,推动光伏产业纵深发展。
如其所言,当前,“光伏+储能”“光伏+农业”“光伏+建筑”等诸多场景正被不断开发出来。其中尤以“光伏+储能”最为火热,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应用,同时也会使得光伏发电的适用性更加多元。
这也是广东布局的重要方向。当下,广东高质量发展鼓点强劲,提出要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发展目标,到2027年,广东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岳宣)
好了,关于追“光”竞赛,广东突围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