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财经》杂志的支付巨头争抢服务升级,外国人来华可直接扫码消费,如果您对支付巨头争抢服务升级,外国人来华可直接扫码消费感兴趣,请往下看。
摘 要
微信和支付宝均表示,当前仅支持用户在中国境内日常消费,无法使用理财、转账等功能
文|唐郡
编辑|张威 袁满
无需绑定境内银行卡,也可实现全国扫码支付。
7月20日,微信支付宣布升级外卡(国际银行卡)支付服务。境外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绑定外卡后,可支持在中国境内包括餐饮、交通、酒旅、商超等领域的绝大部分商户使用移动支付。21日凌晨,支付宝亦发文称,外国朋友来中国,全国可用支付宝,消费场景与国内用户基本一致。
不过,微信和支付宝均表示,当前仅支持用户在中国境内日常消费,无法使用理财、转账等功能。
近期,有外籍人士在社交平台上反映,来华后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存在障碍,主要是在境内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时必须绑定境内银行卡,国际银行卡绑定后支付场景比较受限,引起外界关注。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鲁乙己(Luigi Gambardella)表示,中国的移动支付为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并非每一位在中国的人都能享受到。据他介绍,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银行卡并不容易申请,很多外国人只能使用国际信用卡。“我到访中国许多次,每次遇到不接受外国信用卡的情况我不得不携带现金进行支付,例如使用出租车服务。”鲁乙己说。
“由于海外在移动支付发展上和国内存在差距,随着国门重开,出入境人数激增,大量境外人士到来后感受到了支付上的不便利。”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在监管支持下,国内的移动支付服务商包括支付宝等,升级境外人士入境后移动支付绑卡、使用等体验,让其更加便捷化,有利于改善外国人来华商务和旅行的体验,提升对华喜爱度,促进外国游客来华数量和频率。
早在2019年,国务院就曾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提升入境旅游环境,鼓励“完善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在后续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监管进一步提出“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
微信方面透露,2019年已经支持境外用户绑定国际信用卡,在衣食住行等领域的部分试点商户消费。此番服务升级后,用户即便仅持有外卡,也能通过微信支付在各种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消费。
支付宝国际版产品负责人金瑶瑶表示,2019年开始推进境外人士在国内使用支付宝的方案设计。
据媒体报道,2019年支付宝曾联合上海银行在国内首家推出“TourPass”方案,外国游客在下载支付宝后可使用国际电话号码注册,并使用来自上海银行的预付费卡完成交易,可使用海外借记卡或信用卡给90天预付费卡充值。2022年1月,境外用户在支付宝绑定外卡服务上线。当前,境外用户使用支付宝在境内消费时,使用场景、服务方面与境内用户几乎一致。
境内外用户移动支付便利度为何此前并不同步?一位熟悉跨境支付的人士认为,这或许与较高的合规成本有关。
对此,博通资讯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跨境移动支付)合规或者说支付成本肯定是更高一些,因为流程上会更长,国际卡组织的收费费率也比国内要高,通常在2.5%-3%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境内用户不同,境外人士绑定境外卡在国内使用可能需要额外支付手续费。微信方面称,根据国际卡组织等相关服务约定,用户持外卡交易需要支付每笔3%左右手续费。不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表示,单笔支付金额200元以下无需手续费。
“展望未来,外卡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采用甚至可能会产生超越国界的连锁反应。它有可能鼓励更多外国商家在海外采用微信支付等支付平台,以满足全球顾客在商家所在国的消费需求。”鲁乙己表示,让外国人将国际信用卡与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账户关联起来,不仅有利于旅客和商户,而且还巩固了中国作为采用移动支付方式的世界领导者以及全球金融科技进步的主要贡献者的地位。
王蓬博认为,对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而言,此番升级外卡支付服务一方面是响应监管号召,提高国际支付便利化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覆盖更多的使用人群,把和国际卡组织的合作往前推进一个层面。“不过,外国人在华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较小,预计不会对两家机构的体量产生太大影响,也很难改变境外人士回到本国的支付使用习惯。”王蓬博说。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提醒,移动支付公司和发卡公司是两类不同的机构,技术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在个人信息保护等可能出现纠纷的问题上,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权责划分。
(作者为《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 | IC
版面编辑 | 李郝钰
加
入
群
聊
财经五月花开通读者群啦!想Mark 最新一手金融热点?想Get有价值的金融行业报道?想与行业大咖共话金融?想参与五月花编辑部茶话会?那就赶紧加入我们吧!
好了,关于支付巨头争抢服务升级,外国人来华可直接扫码消费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