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安徽商报的仁德视域的王维研究,如果您对仁德视域的王维研究感兴趣,请往下看。
■闲读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
◎王志清/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张丽锋
人们太看好王维的山水诗了,看好其诗的清逸空灵,也多将其看作是一个澹泊虚静的世外高人。龚鹏程《中国文学史》指出:“历来我们对王维及其诗之认识是偏颇的。”人们往往“大谈王维的冲淡恬静而忽略其豪健风格;大谈王维之山水田园诗,而漠视其边塞题材。”龚鹏程认为,这是“论者太懒”“往往就是一刀切”,说到王维,总是“维诗清逸”一套。
清人姚鼐早就说过王维有三十二相,著名学者顾随先生沿袭姚说而论曰:“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三十二相也只是个比喻的说法,此语道出了论世知人之难,道出了知音实难的文学解读现象。王志清教授的《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致力于王维“三十二相”的阐释与证论。
王志清教授是研究王维的资深专家,他三十年来致力于王维研究,成果斐然,影响也颇大,已经出版王维研究专著《纵横论王维》《王维诗选》《王维诗传》《盛世读王维》等,发表单篇论文60多篇。《坐看云起》则是以仁德视域来观照王维,从家国情怀、慈善仁厚与清廉勤政等方面来动态而立体考量王维。
《坐看云起———王维的三十二相》一书共分八章,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雅、侠、和、简、仁、让、闲、静,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王维其人的道德文章,是王维其人的面面观。志清教授认为做研究最好要细读其诗,而将诗与人互参,以诗证史、以诗证人、人诗互证。王志清教授极为推崇文本细读法。他在2016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学史编写应从“细读”切入———以王维研究为例》一文,该文提出“认识王维其人,最好要细读其诗,而将诗与人互参”。他的这种研究观念与方法,在《坐看云起》书中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与体验。第五章《仁人爱物的恻悯情怀》紧紧围绕着“王维对于民生漠不关心的”错觉展开论述。第一节以王维《杂事三首》其二“问梅”一诗为例展开,矫正了百年来学界认为王维“不问百姓疾苦”的偏见。第二节“不网不钓之仁”中则以对王维《白鼋涡》诗的细读,来阐释王维“不网不钓”的仁德观。第三节“孝悌亲亲而先家肥”,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与《诗经·陟岵》做对比,论述王维思乡念亲的孝悌情怀。第四节“忘己爱苍生”部分,则以《赠房卢氏琯》《送李判官府江东》《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等诗文为例来阐释。我们看到王教授以细读之法,依有限的诗文切入在诗史、诗人的互参中给予深度与广度的阅读与挖掘,从而寻绎出王维深层的思想底蕴来。基于此,王教授写道:“细读王维的诗,即便是那些辋川小品水水,也蕴含了他以家国为怀的思想境界与价值取向”。进而,得出结论:“王维也是个具有忧国忧民思想而并非‘对于民生漠不关心’的诗人”,“王维是一个很有悯情也很有爱心的人”。
《坐看云起》的研究特点,讲究文本细读,讲究知人论世,讲究史诗互证。古今中外关涉王维的论述,是是非非,任作者随意驱遣摆布,为了说清楚王维某一方面的特点,往往广为调动,多方征引,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与其对文献极为熟稔程度,因此书中的论述都言出据随,论证不虚。志清先生不仅把王维放在特定时空里考察,还很注重将李杜韩白拿来比较,这些诗人以及作品在行文中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其熟稔程度如数家珍。王教授看似在写王维,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实际调动的确是《全唐诗》中的诸多英灵。如当人生遇到挫折与磨难时,该书对比了李、杜、韩、白与王维的不同之处。“李杜韩白,他们都是诗人,皆超一流的诗人,皆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他们在遭遇灾祸胁迫时都留下了我们很熟悉的诗,或‘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的郁闷,或‘恸苦松声回,悲泉共幽咽’的哀怨,或蓝关不前而有抛尸瘴江的感伤,或天涯沦落而有泪湿青衫的悲情。”如第二章“慷慨义气的少年精神”中,以王维的《少年行》组诗为例撑起了整章关于王维少年游侠的青春行旅生活和马上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这种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少年精神是迥异于“山水诗”人,迥异于“诗佛”的别一庄严之相。为了更好的阐明此点,作者把何逊的《长安少年行》、卢照邻《结客少年行》、李白《少年行二首》、曹植《名都篇》、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诗进行对比论述。
“坐看云起”是王维的自在,也是王维的大智慧,王维诗的核心主旨,同样也是我们阅读本书的欢喜。一部《坐看云起》其实就是王维的还原史和洗尘除垢的学术史,意在消除人们对王维的解读中的种种偏见,也是对王维深入研究的新视角。
好了,关于仁德视域的王维研究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