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经济参考报的地方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如果您对地方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感兴趣,请往下看。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不断释放稳地产的积极信号,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包括调整限购措施,支持合理住房需求;降首付比例,降贷款利率,加大信贷支持;防风险、增强房企资金流动性,改善企业负债率水平,稳定住房市场供给,进一步因城施策稳定房地产市场。
因城施策精准施策
2023年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2022年以来,中央层面多次对房地产行业定调,并强调着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提供合理流动性,放松过热时期的调控措施,积极扩大有效需求。
日前举行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以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为主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针对房地产行业供需两端的支持性政策越发明朗,优化政策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范金融风险、支持房企融资。地方政府相继调整限购、限贷,减免税费、增加补贴,调整土地拍卖条件等多项政策措施。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日前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虽然当前处于调整阶段,但未来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例如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这将是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各地出台不少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有助于提高购房者购房意愿。
对此,上海易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严跃进表示,增强行业发展的信心,继续发挥房地产行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引领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住房保障方面补短板,继续发挥行业保民生促发展的作用。
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根据此前会议,2023年,房地产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协调性,以更大力度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市场信心,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严控投机炒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表示,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对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例、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但对购买三套以上住房,原则上不支持,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
展望2023年,各地政策也围绕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展开。1月18日,济南市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对限购区域内已有3套及以上住房的,出售1套后,可于半年内在限购区域再购买1套住房。非本市户籍家庭在济南市限购区域内购房,不用再提供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同日,四川达州发布房地产十条新政,将对在中心城区购买首套新建商品房住房的购房人,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2.5万元;购买第二套改善性新建商品房住房的购房人,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1.5万元。
1月16日,乌兰浩特市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十条措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认房认贷”调整为“认房不认贷”。重庆、兰州相继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例如重庆,缴存职工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0%;合理支持改善性住房贷款,职工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0%,多子女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25%。
多种优化手段齐上阵
1月17日,浙江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多跨协同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登记服务新模式的通知》,通知提到,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要依据买卖双方和贷款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申请,常态化提供“带押过户”登记服务。同时指出,各地应积极推动二手房“带押过户”落地实施,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二手房过户的业务流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保障在押房产依法转让,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此前,广州、深圳、武汉、济南、青岛、昆明等多地也已执行“带押过户”。据悉,“带押过户”的核心是免去提前筹款还贷解押环节,实现带抵押房产过户转移登记和抵押权登记手续同步办理,将大幅降低购房者买卖房屋的压力。
除了需求端,优化融资渠道,满足合理融资渠道也是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发力点。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透露,2023年监管重点工作将落在“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上。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政策传导至需求端需要时间,短期市场调整压力仍在。2023年,宏观经济的修复、疫情形势等仍是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节奏的关键因素,乐观情形下预计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有望实现正增长,但在中长期住房需求释放动能减弱的背景下,增幅或有限。
好了,关于地方精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