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周刊的互联网“苦学”,拯救了多少年轻人,如果您对互联网“苦学”,拯救了多少年轻人感兴趣,请往下看。
现实中不愿面对的苦,我在互联网上说出来让大家笑。/《凪的新生活》文/牧羊
有一种哈哈,叫苦哈哈。
最近上网冲浪的时候,见得最多的就是葫芦瓜特效视频。
屏幕上绿油油的瓜皮里,露出两只略显疲惫的眼睛和一个小红嘴巴子。
老实说,第一次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露出了“地铁老人手机脸”……
但只要听上两句瓜头们的分享,你一定会理解为什么满屏弹幕里都飘着“哈哈哈哈哈哈”。
“入职第一天,被HR看到我和朋友吐槽她的聊天记录,现在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
“吵架吵输之后,还不小心把自己最喜欢的首饰掉进马桶里了。”
瓜皮后面的人瓮声瓮气地和大家分享着自己的“命苦”经历,不时长长地叹出一口气。
此情此景,实惨,但也实在好笑。
除此之外,互联网上流行的各种苦哈哈表情包、柠檬头和猩猩脸特效都有一个共同点:语气、神情凄凄惨惨,却总能引发评论区“哈声一片”。
心理学中有一个“犯错误效应”,即人们不会对拥有完美人设的人报以信任,反而会更喜爱和信任那些能看到缺点、会犯错的人。
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的人际吸引力提高。/视觉中国如今,广大网友们已经充分应用了这个效应,摸索出一套新时代的“互联网苦学”,热情地招呼着路过的观众:“请大家进来看我的苦事,然后可以开始笑了!”
“互联网苦学”怎么学?
互联网苦学,即使用互联网的各种流行元素吐槽自己的“苦事”。让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生活中的不顺也没那么让人苦恼了。
能熟练运用此套学问的网友,便是“苦学家”。
要掌握互联网苦学,首先就是要在表达方式上进行改变。要让观众们体会到“共苦”的归属感,才能在精准地戳到痛点时,给他们带来“同甘”的爽感。
无论是职场社死瞬间,还是“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讲话我唠嗑”的“升职小技巧”,能用流畅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原自己的各种“受苦”场景,并用精准的词句(在事后)一顿输出,是互联网苦学家的必备技能。
豆瓣“社会性死亡”小组中,豆友分享自己和冤种老板的对话。/豆瓣用户@豆浆大师苦学家们总是能用各种形式酣畅淋漓地诉苦,但很少有人见到他们卖惨。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没有能表达出实实在在悲伤的表情包?”从评论的表情包海洋中回过神来之后,大家都一致发现:没有。
表情包的诞生就是为了娱乐,而悲伤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表情包注定无法成为悲伤的载体。
从人间小苦瓜、流泪猫猫头,到马男波杰克,苦学家们的喜爱让苦哈哈表情包成为“顶流”。
无论表情包中使用了多悲伤的画面,配上使用语境,观众们看到它的一刹那,心里总是有种想笑的冲动。
含泪比出OK的猫猫头,是不是像极了连续上7天班的你?悲伤、无奈的表情包,尽管能生动地表现出苦学家们的感受,但也带着不少调侃的意味,让大家的诉苦不至于这么严肃。
而互联网苦学的精髓莫过于:把苦摆出来,大家一起乐一乐。
以前,大家总是遮遮掩掩自己的“糗事”,现在的苦学家们却一点也不在乎。
他们靠着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特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苦”。
你不是想看我有多苦吗?那我就撕开自己的伤口给你看;你不是想笑话我吗?我先笑我自己,笑得比你更大声。
躲在柠檬头特效后面,苦学家得以无所顾忌地诉苦。/B站截图正如脱口秀演员何广智在演出中所说:“无论生活有多少苦,只要不喊疼,你就是行为艺术家。”
互联网苦学家们,用幽默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用调侃的方式消解着自己的苦事,同时还能博得观众们会心一笑,这样想来,自己受的苦仿佛也更有价值了。
互联网“苦学”,不只苦中作乐
互联网苦学的流行,是当代年轻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过去,长辈们总是会说,“年轻人一定要多吃苦”,以至于我们真的受了委屈的时候,也怕被人笑话“不能吃苦”,只会默默忍受。
一直吃苦,未必是件好事。/视觉中国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不断经历负面生活事件对人们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健康的“磨损”,导致人们更长期地认为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有糟糕的结果,并接受现实,不做出改变。
然而,互联网人人发声的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些原以为不得不去面对的困扰,还可以这样被调侃,人们积极应对苦事的心态,也就能逐步建立了。
作为苦学“OG(元老)”,脱口秀演员们就把生活里的苦编成段子,借着互联网的力量将苦学传播开来。
脱口秀演员唐香玉吐槽冬天骑车上班“不亚于闯关东,每个月平均要闯44次关东,这个强度李云龙都受不了”。
因为买不起房而考虑凶宅,则是脱口秀演员孟川对沪漂现状的调侃和还原。
在每个人都能说的5分钟脱口秀里,苦学家得以大展身手。/《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剧照看到了苦学前辈们在互联网上大大方方地分享自己的“冤种”事迹,新晋苦学家们也开始发帖吐槽:“吃苦是福,那我祝你福如东海!”
在自嘲和调侃中对现实的苦层层解构后,苦学家们找到了新的精神慰藉。
尽管苦学家们开始逐渐掌握互联网话语权,在网络上高呼“绝不随便吃苦”的他们,在现实中很可能还是唯唯诺诺。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会流行:我们希望有人替我们做一些不敢做的事。
虽无力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但当代年轻人还是表达出了一种弱反抗的态度:“我没法在现实中重拳出击,那在精神上怎么也要占领高地!”
“笑死,我干嘛非要吃苦?”
每个时代都曾经被称为“最苦的一代”,也曾经都被上一代吐槽“不能吃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苦在生存环境的恶劣,八九十年代苦于物质资源的匮乏,而到了Z世代,青年人便开始苦于精神世界的贫乏。
当代青年面对的苦,往往是综合的。与前辈们相比,体力上的苦已经少了很多。身处科技发达、生活能有基本保障的时代,他们却还是有源源不断的焦虑。
要有好的学历、不会轻易被辞退的工作、要保持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轻松可言。/图虫创意人们的小心翼翼,像极了在乔治·奥威尔的《上来透口气》一书中,主人公保灵对现状的评价:
“只有在熟睡的时候梦见自己把老板推到井里面,还往上面堆满煤炭,心里才感觉获得了自由。”
大多数人没法、也不敢真正地改变现实,于是“互联网苦学”就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互联网苦学不是批判苦,而是不笃信苦。
我们的美德中本来就有吃苦耐劳,而当代青年在接收各种媒介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时,似乎比前辈们更有自我思考能力。
根据《腾讯00后研究报告》的调查,Z世代人群往往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并能更早地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00后有更多机会和资源了解自身。/《腾讯00后研究报告》越来越明晰的自我意识,让当代青年不愿笃信“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的后此谬误,不为达到所谓的“成功”而作无意义的“自讨苦吃”。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过“媒介即按摩”的理论,即大众可能会不知不觉中被媒介按摩(塑造)了思想。
以前,媒介总是在塑造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形象,但当苦学家们开始掌握了媒介中的话语权,便试图用他们的声音塑造新的认知。
苦学家们发声越多,带来的新思考也越多。
如今,苦学就像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胜利法,吃了苦就要大声说出来、从来便如此的也不一定对。
大家一起笑一笑,也能获得安慰;万一还能教会别人避坑就更好了。
如果你的生活中也遇到了什么不顺的事情,不妨也尝试运用互联网苦学,也体验一把苦学家们“我苦了,请你笑”的潇洒吧。
好了,关于互联网“苦学”,拯救了多少年轻人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