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她为何被称为“中关村的明灯”,如果您对她为何被称为“中关村的明灯”感兴趣,请往下看。
李佩
■本报记者 倪思洁 实习生 张思晨
1月10日上午,北京中关村和平常没有什么区别,行人行色匆匆,四环路上的车流一如既往地堵。寒冷的冬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园区内,十几位老年人在郭永怀和李佩的墓碑前聚集,将鲜花献给“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李佩先生。1月12日,是李佩逝世7周年的日子。
李佩一生中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之妻、“中国科学院最美的玫瑰”以及“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此外,她还有一个美誉——“中关村的明灯”。
1956年,李佩随郭永怀归国后,中关村的科源社区13号楼204便成了他们小小的“窝”,一住就是一辈子。回国后,郭永怀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管理局(现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任副主任,两人在不同的战线上做着不同的工作。
改善中关村教育条件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开展扫盲运动,李佩邀请一些海归科学家的夫人办识字班,普及文化教育,动员她们在社区里教课,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当时,中关村地区仅有一所小学——保福寺桥小学,规模很小,条件非常简陋。李佩生前回忆:“在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单位多了,小孩子迅速增加,要读书,如何办好小学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向院里报告,院里很支持,就给小学盖房子,后来改名‘中关村小学’(现为中关村第一小学)。”
李佩还曾多次和校长沟通,表明自己愿意为学校建立一支教师队伍,并给小学生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李佩曾如是回忆上课的内容,“有观察天气的小组、有看天空识星象的小组,或其他关于生物、数学的小组。”
李佩的秘书、力学所副研究员李伟格对这段历程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力学所有过支教任务,因为中关村没有外语老师,所里就派李伟格去那儿兼职两年,一周教几节英语课。
李伟格与李佩曾聊起此事。李佩问她:“现在学校里还有没有什么课外实践的内容?”
“有一个气象观测台可以用。”李伟格说。
后来,李伟格才知道,中关村小学建成后,是李佩让年轻科研人员去学校做科普,并建设了气象台。
“她一直关注着小学的变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李伟格感慨。
李佩一生心系教育,她晚年还将自己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力学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希望以郭永怀奖学金的名义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点实事。
改善中关村医疗条件
李佩刚到中关村时,这里只有两名部队转业来的卫生员,没有大夫,科研人员看病极为不方便。
李佩对此事曾回忆道:“深更半夜有小孩发高烧了怎么办?这些事当时就没办法解决。而且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半夜出去是没办法找到车的。”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家属中有些人拥有丰富的从医经验。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李佩邀请他们帮忙,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医务室,时称“中国科学院西郊门诊部”。
当时西城区儿童医院的专家吴琼聪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郭廷章的夫人,李佩邀请她每周坐诊两个半天。“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的岳父是位内科大夫,当时已退休在家,李佩便邀请他出山,每天在医务室坐诊半天,扩大了医务室的业务范围。在中国科学院的批准下,医务室还调来了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孙尚清的夫人、儿科大夫林桂秋。
此后,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李佩开始筹备中关村医院。1962年,“中国科学院西郊门诊部”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1964年划归海淀区区政府并更名为“北京市中关村医院”。
改善中关村生活条件
年轻人从谈恋爱、结婚到生孩子,周围生活环境十分重要。为了给年轻人创造更好的环境,李佩想方设法改善中关村的生活条件。
李佩曾言:“那时候没有绿化队,就只有一个姓李的老花匠。他非常热心,可像植树这些事情他就管不了了。所以都是我去组织。”她带头组织各个研究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开展绿化劳动,使中关村园区里的荒地变得绿树成荫。
为了丰富科研工作者的业余文化生活,李佩产生了在中关村修建一个文化娱乐场所的念头,上报中国科学院后,院里批准了李佩的申请,决定修建礼堂,同时也可以用来举办大型会议。
担任西郊办公室副主任期间,李佩曾花费大量时间参与礼堂建设。她关注施工进度,几乎每周日都在办公,办公地点就在礼堂旁边的四合院里。当时分管领导时常询问建设进度,李佩笑言:“总是我在那儿接电话。”
中关村礼堂建成后,丰富了当时科研工作者的业余生活。李伟格回忆:“礼堂演过《雷雨》,李佩先生就介绍阴天下雨、打雷闪电的音效怎么弄,比如说雷声就用锣、用爆破声,以及用石头哗哗的响声来模拟雨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大批海外科学家归国,为了照顾归国科学家们的饮食习惯,李佩积极奔走。历经几番波折,北京市政府最终批准创办中关村茶点部,由北京市服务事业管理局统一筹建并抽调高级技师,1957年4月正式营业。李伟格回忆:“茶点部的上面一层还有一个小餐厅,大家可以在里面喝咖啡、吃西点。这一办法极大地照顾了归国科学家的生活习惯。”
不仅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关村地区没有电话可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李佩找来技术人员,买来一些机器,开始装电话。由此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办起了最早的电话局——中关村第28电话局;为了解决周边居民买菜的问题,她向海淀区商业局求助,经海淀区领导协调,在中关村北一街建起了科学城第一个合作社和第一家粮店……
这一切,让她获得了“中关村的明灯”的美誉。“李佩先生干什么都井井有条,这跟她什么都会干、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的干练精神有关。”李伟格说。
7年前,一个同样的冬日,李佩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9岁。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还记得她生前说过的那句话:“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好了,关于她为何被称为“中关村的明灯”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