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快评丨研学游成暑期开销“新顶流”,如何真正寓学于游?,如果您对快评丨研学游成暑期开销“新顶流”,如何真正寓学于游?感兴趣,请往下看。
通过“在路上”的方式,寓学于行、寓学于游。为何如今的一些研学游变质,充满了铜臭的味道?
暑假刚过半,预算已花光。近日,家长暑期“烧钱”大战的话题冲上热搜。在社交媒体上,晒账单的父母纷纷大倒苦水,有的吐槽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感叹“真的是娃放暑假,我放血”“再不开学,钱包遭不住了”。
根据媒体调查,暑假家庭支出的“大头”是旅游和兴趣班。花销在1万-3万元的家庭,占比超过20%。其中,研学游俨然成为家庭旅游项目的“新顶流”。据报道,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0倍,7月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
不过,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据调查,火爆的研学游价格比普通旅行团贵一倍,还有人以“合作”清华北大作幌子。揭开研学游的热度,不少乱象和套路随之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嘴上宣传教育,心里盘算生意;价格不菲的高校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打着研学游旗号的活动,本质是利用贩卖焦虑“割韭菜”。
研学游今年特别火,但其实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传道、授业、解惑。如此研学,正是一场行走的课堂,通过“在路上”的方式,寓学于行、寓学于游。为何如今的一些研学游变质,充满了铜臭的味道?
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门槛低、行业缺乏标准和规范。作为跨教育、旅游等多行业的研学游,尚无明确的行业标准,导致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研学活动服务质量难以保证。一些打着研学旗号的机构,可能并没有相关能力和专业性,搭起草台班子,就敢招揽报团的孩子。挂上“研学”的招牌,就敢狮子大开口,把家长变成为高价游买单的“大冤种”。
此外,研学游的安全性也需要格外重视。部分带队老师,既不会“研”,也不会“游”。一方面,缺乏参观讲解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一些所谓的老师教官都是大学生兼职,无法肩负起照顾好孩子的任务。
避免研学游变成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让孩子们能研有所得、学有所悟,通过在路上的学习,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各方需要形成合力,找回教育的初心。
近日,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把研学旅游团作为强化暑期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重点,强化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联合海淀区文化执法和交通执法部门对北大清华校园周边、颐和园景区研学旅游团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其中包括对研学旅游团导游资质、电子行程单填报、接待计划行程安排等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孩子们研学之旅安全有保障。各地相关部门也应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标准,厘清从业资质要求。
与此同时,家长要擦亮双眼,不被“鸡娃焦虑”裹挟,量力而行。更值得思考的是,不是补课就是研学,如此“充实”的暑假和童年,真是孩子想要的吗?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回忆起童年,莫言如是说,“看闲书是我的最大乐趣,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现如今的家长多为80后、90后,在我们总想为孩子安排一切时,不妨想想,曾经的暑假是多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林静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了,关于快评丨研学游成暑期开销“新顶流”,如何真正寓学于游?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