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希望把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传承发扬,如果您对希望把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传承发扬感兴趣,请往下看。
刘济荣教授60幅“牛”专题作品热展,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表示——
“犇·向幸福——刘济荣‘牛’专题作品展”日前在蓝态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刘思东策展,共展出绘画作品60件,分为高原牛歌(牦牛题材作品)和岭南牛韵(水牛题材作品)两部分,都是刘济荣先生生前的水墨创作精品,墨色淋漓,用笔洒脱,造型准确,趣味生动。无论是雪域高原的牦牛,还是华南农耕的水牛,都来源于生活,但又明显高于生活,呈现的是一幅幅高原牧民幸福生活与岭南大地的欢乐田园。作为刘济荣的儿子,刘思东表示,“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一个无言的美育范本,他不断地感染着我们,同时,几乎也变成一种家庭的艺术传播基因,深入我们的骨髓。现在再为他办主题展,也希望能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是一个无言的美育范本
1957年,刘济荣毕业于中南美专(现广州美术学院),1962年到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深造,毕业后回到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数十年,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广东不少名画家都受过他的培养和教育。创作方面,也有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问世,除了《藏北奔牧》《心血来潮》《放歌人生》《牛气冲天》等经典作品之外,还有《落户》《黄遵宪》《老帅与小将》等代表作。
刘思东表示,“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面无言的美育范本,他不断地感染着我们,同时,几乎也变成一种家庭的艺术传播基因,深入我们的骨髓。现在再为他办主题展,也希望能把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刘济荣是一位热爱生活、关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艺术创作非常严肃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数十年来走过的艺术道路既有不少风光,但同时亦有不少坎坷。在风起云涌的激情岁月里,他专注于对世相的观察,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人物画,无论是作品,还是美术教育上,对岭南画坛以及客家地区的美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思东回忆:“父亲一生热爱艺术,书画不断,每日里书写、绘画,是他的生活习惯,一直陪伴终身。年轻时,他走遍大江南北,深入生活四处写生,笔耕不辍。年迈时,纵使体弱病虚也不忘作画书写,一生留下的作品甚丰。往日里有人问他:除了作画还有什么嗜好?他想想说:没有,除了画画,好像就一无是处了。”
刘济荣特别提倡“四写”:速写、写生、摹写、默写
作为“徐蒋体系”培养出来的一位画家,刘济荣是新中国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一位大家,他的创作,时刻把时代、群众、生活三者紧密结合,并成了典型的一位中国画人物画家。他除了有深厚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之外,还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常人往往视而不见的生活细节。可以讲,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人物瞬间情绪细腻的把握,是刘济荣艺术取得成功的地方。
在艺术教学上,刘济荣特别提倡“四写”:速写、写生、摹写、默写。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一直到晚年仍然坚持“四写”。因此,在各方面,他都正如自己所言,有一种牛的韧劲、牛的奉献精神,而这两点,也恰恰是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去学习和继承的。
他经常强调,艺术要有牛这样的劲头和献身精神。而在他的作品与为人处世中,确实也能看到这种精神。他的画透露出生生不息的生活特点,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画家的共同特点,只是,这种特点在刘济荣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他同代的画家中,有些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这条路早已有所改变,纷纷向形式、抽象、意念等方面开拓,而刘济荣反而更加深入生活,与时代脉搏密切联系的这种画风,一直到他去世之前都在坚持。而在这个方向上,他画得最多的,就是牛。两种不同的牛,一种是岭南农村的水牛,另一种则是西藏的牦牛。珠三角和客家的牛所占分量最多,他笔下是牛,口头也说牛,广东曾流行一句话,对画画很努力的人称为“画牛”。这个“画牛”在刘济荣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他更自称是 “岭南的牧牛人”。
他笔下的牛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同于生活,在他水墨淋漓的作品画面中,那些牛“有骨有肉有血”,他将朴实无华的牛人格化,而且将牛当成一种精神的象征,并将自己默默当成一头画坛的牛。所以,他经常强调要有牛那种韧劲,而更重要的是那种奉献和献身精神。虽然吃的是草,但挤出来的是牛奶。对群众、对社会、对民族都有贡献。
艺术创作脱离不开时代
艺术家应多向文学家学习
此外,刘济荣还是一位热爱阅读,把文学思维融入到创作当中的艺术家。他曾说:“中国古代画论的存在方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古代的文学理论、书法理论,甚至音乐理论、哲学理论有紧密的杂糅关系,有时会不分你我。所以,艺术家的阅读视野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画论,古代的哲学书籍要看、书论要看,甚至诗词与小说、建筑文化也要去了解。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总之没有坏处。”他曾认为,《文心雕龙》虽然是讲文学的,但也涉及很多艺术基本理论,非常精彩。他曾在接受收藏周刊采访时提及:“我仍然清晰记得那些动人的语词。‘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是讲艺术创作的构思的,寥寥数语就能将艺术创作前复杂的心理活动描绘得如此生动、具体,真是太高明了。”他认为,“艺术创作是脱离不开时代的,文化与民俗风情总会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投影到文艺作品中去。”
他曾表示:“美术作为一种图像形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更直接一些。而文学则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思考更深刻一些,表达更细腻更灵活更幽密一些。就思想性方面,艺术家应该多向文学家学习。就我自己而言,一直很乐意与文学家交朋友。”
好了,关于希望把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传承发扬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