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199IT的MMRI:日美企业的ChatGPT利用率差异,如果您对MMRI:日美企业的ChatGPT利用率差异感兴趣,请往下看。
ICT市场调查咨询公司MM総研针对日本和美国企业团体的员工13,814人(日本13,412人,美国402人)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总结了ChatGPT在商业中的使用趋势。ChatGPT是由美国OpenAI开发的人工智能(AI),可生成自然语言文本。它于2022年11月发布,仅两个月就突破了1亿用户。调查比较了日本和OpenAI总部所在的美国的使用率、用途、未来意向和问题等。
根据调查结果,在日本,ChatGPT在商业领域的使用率仅为7%,尚未广泛应用,初期采用者积极采用新技术。另一方面,“不知道”的比例接近一半,达到46%,即使知道也有42%的人“没有使用”(数据1)。在总部位于美国的OpenAI公司,使用率为51%,比日本高44个百分点。它已经在许多企业中使用,并且认知度也很高,即使“不知道”的比例也仅为9%。这种趋势是生成AI的共同特征,不仅是语言AI,如ChatGPT,还包括图像AI,如Stable Diffusion和DALL·E等其他领域,使用率也存在很大差异(数据2)。
ChatGPT在日美两国的使用率比较
其中一个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管理层的关注度。在美国,超过60%的管理层对ChatGPT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在日本,这个数字不到美国的一半。关于使用环境,日美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有付费账户和API的比例。相反,两国公司都约有30%的公司设立了某种形式的规定。
日美生成AI利用率比较
高利用率的属性包括大型企业、基础设施、研究、信息通信、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
此外,在日本,ChatGPT 的高使用率属性包括员工众多的大型企业,职位属于高层管理人员或管理职位。在行业方面,包括能源、水等基础设施、学术研究、信息通信等,比平均值高2-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批发零售、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行政机构、房地产等则较低(数据3)。在部门方面,人力资源占24%,比平均值高得多。
日本各属性使用率比较(平均最低使用率为7%)
事务效率化占了70%,而创意生成和编码仍然只有20%。
使用ChaGPT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现有业务的效率,这是日本和美国的主要目标,其次是在新业务中利用和提高教育和培训。
当询问ChatGPT的具体用途时,根据日本的高使用率,主要包括文本生成、摘要、校对/结构化和信息检索(数据4)。具体而言,突出的用途包括“创建电子邮件等定型文本”、“总结会议备忘录”、“整理大量信息”等,这些用途不受行业或部门的限制,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在高使用率的人力资源部门中,还用于生成“面试问题”、“招聘启事措辞”等创意。在美国等先行国家,ChatGPT的用途更广泛,包括创意性工作如“创意生成”,以及利用GPT4进行“自然语言编码”的比例也更高。
ChatGPT的使用用途
49%的企业视“回答的精度”为问题。
当询问生成的内容的满意度时,虽然根据用途略有差异,但总体评价在10分制中大致为6~7分。此外,超过9成的用户回答称“希望继续使用”。
为了维持和扩大利用,日美两国都认为“回答精度”占了近五成(数据5)。由于满意度和继续使用意愿很高,因此可以推测人们正在寻求更高精度的回答。ChatGPT已知在提示方式(提示)方面会对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目前,提示通过SNS、综合网站等在个人之间或特定社区中共享。像SoftBank和Panasonic这样的公司正在推进全公司使用,并出现了先进企业在自己公司中找到易于使用的方法。目前这些都是个别的努力,但未来需要建立更广泛的中心,并根据行业和业务整理更好的提示和应用案例。
在维护和扩大ChatGPT的使用中的主要挑战。
在这次调查中,无论是使用率、在同一企业内使用ChatGPT的员工比例(渗透度)、使用频率还是用途数,与美国相比,日本都处于较低的位置。即使查看数据5,也可以看到将“规则整备”作为问题的企业比日本少,而“员工理解(消除不安)”则排名第一,占34%。在美国,前提是在公司内广泛使用,从雇用机会的角度来看,“如何向员工解释并使用”已成为问题。在试用ChatGPT时,日本和美国之间存在差异。
在脚下,对日本企业ChatGPT的兴趣也很高。IT供应商正在加强动作,从咨询到利用的全面支持,包括现有产品和其他生成的AI的解决方案(包括多模式支持),以及开始开发国产的大规模语言模型(LLM)。如果具有ChatGPT的专业知识中心功能,并且适当地进行横向扩展,则可以期望提高利用率,构建针对业务和行业的解决方案以及LLM。
政府计划在“AI战略会议”和与G7共同讨论的“广岛AI进程”中推进规则制定,以促进在“新资本主义”中的开发和使用。虽然具体措施尚未确定,但这些计划将成为影响市场未来的重要因素。
好了,关于MMRI:日美企业的ChatGPT利用率差异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