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红星新闻的揭秘!三苏祠这场展览上,最接近苏东坡本人的画像竟是这样……,如果您对揭秘!三苏祠这场展览上,最接近苏东坡本人的画像竟是这样……感兴趣,请往下看。
↑历代公认最接近苏东坡形象的画作——清代朱野云临摹宋李公麟的《扶杖醉坐图》一代文豪苏东坡生前身后,为其画像者不计其数,许多画中,苏东坡不但一脸大胡子,还有着一个呆萌的大肚腩。那么,东坡先生到底是长得胡须满面、粗犷奔放,还是胡须稀少、颊长清瘦?
2023年6月8日,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内,《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正式开展,其中三苏图传单元,为众人展示了苏东坡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像。
这些东坡画像各显才情,把东坡形象塑造得洗落凡尘、逸兴十足,构成苏东坡艺术的、人文的、生活的丰富情态,让参观者纷纷讨论起来:哪一幅画像中的苏东坡最接近本人?
三苏祠方面给出的答案是:在展陈上,展出的清代朱野云临摹宋李公麟的《扶杖醉坐图》。这幅画,改变了许多人对东坡“大胡子”的认知,也被历代公认最接近苏东坡形象的画作。
“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画上的东坡是东坡,但画上的东坡也不完全是东坡。”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认为,千载而下,“画适吾意”的艺术理念,让水墨之道超越技艺的层面而逼近人文之妙境,恰如这次展览的作品,画家们所创制的东坡,非彼东坡,亦非此东坡,而是每一个承袭着东坡艺术精神的自我。
↑《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内东坡像苏东坡到底长啥样?
画作显示身材颀长眉疏目朗
颧骨高耸两颊清瘦,胡须很少!
被历代公认最接近苏东坡形象的画作是怎样的?
“这幅《扶杖醉坐图》,据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考证,是最接近东坡真实面貌的绘画。”三苏祠文博馆员翟晓楠介绍,画上,苏东坡拄着一个手杖坐在一块石头上,戴了一顶毡帽,看上去有点醉意朦胧。东坡身高中等偏上,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面部偏长,上方方正,下方尖圆;胡须稀少,山羊胡子。
翟晓楠介绍,苏轼在《传神记》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他在灯下看到了自己脸颊的侧影,就让人在墙上按照面部影子勾画出了剪影,不画眉毛眼睛,所有人都能认出那是苏轼。
“这就说明苏轼的面部立体,也对应图画中颧骨高耸的特征。”翟晓楠表示,很多东坡画把东坡画成大胡子,其实并不准确。↑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也曾表示,苏轼身材颀长、眉疏目朗,颧骨高耸,两颊清瘦。最重要的是,胡须并不是那么茂盛,相反,胡须很少。
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里面记载了苏轼与他的学生秦观互相拿对方的相貌开玩笑。
宋代笔记记载苏轼的学生秦观是大胡子,有人曾经嘲笑他胡子很多。秦观就借用《论语》:“君子多乎哉”谐音“君子多胡哉”,意思是我秦观是个君子,所以胡子很多。东坡同样借了《论语》现成句子“小人樊须也”,谐音“小人繁须也”,调侃秦观是一个小人,所以胡子很多。
“调侃他人的前提条件是本人没有这个特征,所以苏轼不是一个大胡子。”翟晓楠说。
↑其他名家所作东坡画像为何传成大胡子?
或与明清散文《核舟记》有关
与“寿苏会”也有一定关联
其实,苏东坡“大胡子”的形象,可参考明清著名散文《核舟记》,其中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之句。
据介绍,大概宋末到元朝,苏东坡大肚子的发福形象,逐渐开始深入人心。因为元曲盛行的年代,在戏剧舞台上,登场的中老年男性角色(戏曲行当中叫“末”),凡“大胡子”者多为“大肚子”。后人对于东坡外貌的想象,其根源就是来源于此。
↑其他名家所作东坡画像翟晓楠认为,或许还和为苏东坡生日祝寿的“寿苏会”有一定关联。清代文人热衷为东坡过生日,大家在农历腊月十九举办纪念活动,张挂东坡画像,陈设墨、砚等文房用品、东坡著作等,然后集体吟诗作对,歌咏东坡。《东坡笠屐图》就是最常张挂的图画。而本次展览展出了清佚名《坡公笠屐图》和民国张大千《东坡笠屐图》(复制件)。两幅《东坡笠屐图》的题诗说明这两幅画用于“寿苏会”纪念东坡,而两幅画中的东坡,都是“虬髯公”的形象。
“‘寿苏会’中的《东坡笠屐图》大多为身为‘苏粉’的名人画士所画,他们会把自己心中苏东坡的形象以笔墨绘之,其中大多数东坡的形象面容饱满,长髯飘逸,犹如仙人。”翟晓楠说,“比如张大千的《东坡笠屐图》中,东坡也是‘大胡子’形象,作者将自己的形象投射到东坡身上,表达自己对东坡的崇敬。当名人画士的作品流传开来,人们也就认为东坡是‘大胡子’了。”
↑其他名家所作东坡画像不过,“大胡子”和“大肚子”,虽在戏曲界是一对天生拍档,却不适用于现实生活。现实的苏东坡,可能既不是“大胡子”也不是“大肚子”。
在翟晓楠看来,无论是“美髯”,还是身形的富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借以自我表现的载体,是自我形象的拓展与完善。
其实,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中的一个追忆对象,苏东坡到底是什么模样,谁也没法下结论。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曾试图列举诸多的角色特点来勾绘东坡的全貌,但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沈伟曾撰文:因为远去的东坡,留与世人的也正是一种诗意生存的风范,并且也正因为如此,在每个仰慕者的心目中,都活跃着一个自己所理解的“苏东坡”。
不过,《苏东坡传》中,那句“月下的漫步者”,最为朦胧,也最令人心动。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摄影报道
编辑 潘莉 责任编辑 魏孔明
好了,关于揭秘!三苏祠这场展览上,最接近苏东坡本人的画像竟是这样……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