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馆校共建:参观者变成创作者,作品变成展品,如果您对馆校共建:参观者变成创作者,作品变成展品感兴趣,请往下看。
从“洛京风华”大展,看南汉二陵博物馆“馆校共建”创新模式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多年以后,当这些广州一、二年级小学生长大成人,在重温三国故事或邂逅洛阳牡丹时,一定还会想起,2022年的那个羊城文化遗产之夜。
那夜,在南汉二陵博物馆的露天舞台,他们是身穿汉服、合诵《急就篇》的孩童,声如银铃,连叙古今;同台的大学生,舞姿则脱胎于“汉代陶伎乐俑”,裾袖迴雪,连翩络绎。于他们身后展厅,来到广州的244件洛阳文物,正在重现两汉曹魏400余年“煌煌祖宗业”与“古今兴废事”。
从2022年6月10日持续到2023年2月20日,“洛京风华——洛阳出土汉魏文物展”,给羊城带来了中州洛邑的雄浑,而依托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馆校共建”的系统性创新运作,展览带来的持续影响,已在公众心中茁壮成苗,蔚然可期。
创造性的转化,使展览在人间永不落幕。
“馆校共建” 文物融入当代生活
展览是有时限的,如何使其文化影响的时空范围,得以更大延展?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自2019年开始践行“馆校共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目前,我院(馆)已与24家大专院校、中小学等机构合作,探索共建、共享、共赢的馆校合作模式,致力于让博物馆资源不断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与生活;师生的研究、创作,又能深度融入博物馆展览与服务”,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介绍。
“参观者”变成了“创作者”,“作品”变成了“展品”,展览从博物馆走进了生活。
汉代百戏乐舞俑,静止千年,通过馆方的专业讲解和细节图片,启发了星海音乐学院师生的创编灵感。当代少男少女,台上飒爽起舞,似脚踏汉代星辰;表演之后更举起手机,邀你合影,此刻,你是否真切感受两千年前灵动风韵?
刻于曹休墓扇形砖上的《急就篇》,是两汉至隋唐通用儿童识字课本,诵读排练的日子里,荔湾区东沙小学家长,需天天在群里“打卡”背诵进度,试想,疲惫一天回到家中,见昔日“熊孩子”,有模有样诵读古文于前,此刻,你是否得到传统文化的暖心慰藉?
答案是肯定的。
“社教”前置 跨学科研究出新出彩
被选为这件明星展品的背景板,画面中高耸入云的空阔与人虎对峙的凌厉,似乎模糊了展厅与洪荒的界限。
自己的作品深入参与展览,自己的表演成为开幕式被津津乐道的亮点,无怪乎很多学生从此成为博物馆的求职者、求学人,“更有人,把自己曾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担任志愿者的经历,写进了个人履历,他们认为这是非常亮丽的一笔”,孙玉霞说。
这正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所说:“让活动参与者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让观众朋友充分领略历史文物在当代焕发的活力和魅力。”
让人们真正“懂得”文物,并能“活化”它、甚至用以展现当代气息、推动跨学科研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其中,博物馆的策展、宣教等环节,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许多展览在开幕后方启动宣教,而我们从策展阶段,就已开始引进社会教育内容,等于把许多过程‘前置’了”,南汉二陵博物馆展陈宣教部孙玉霞在接受采访时说。
“以‘洛京风华’展览的社教活动为例,开幕前,我们已与荔湾区东沙小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星海音乐学院及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深度合作。小学生们事先根据曹魏大墓出土石碣及其他展品创作的书法、绘画和手工,悉数亮相展厅。孩子们太兴奋了,哪能想到,自己的笔墨竟可与千年文物同台展示!他们纷纷叫来朋友亲戚观展。您看,这能给多少家庭带来鼓舞?策展人苏漪还精心制作了文物讲解图文和PPT,事先对大中专学生们进行针对性‘培训’。我们的手机,24小时在线,经常的,学生们完成功课后,深夜十一二点还在线上与我们商量服化道的设计调整。”
这个时候,古与今、博物馆与院校,已在时空两个层面都产生了新的融合。
而当文物研究,跨学科产生了碰撞的火花,就能出新出彩——
孙玉霞展示了一张由美院学生设计的海报,主体为展品汉代青铜博山炉。它,是古时熏香器物,拳头大小的炉盖上,仙山层峦叠嶂,饰人兽互搏等多个场景,鲜活呈现汉代狩猎场景。“这个与老虎搏斗的男子,一开始,学生把他画成有八块肌肉的‘腹肌男’,这是西画视角和当代想象,并不是我们传统的壁画形象。我们给她找来很多参考资料,包括打虎亭汉墓壁画等。”记者看到,调整后的人物形态润健雄浑,拙朴气息扑面而来。最终,它
传承文化遗产要有主人翁意识
易西兵曾以“洛京风华”展览配套活动为例,介绍了该馆社教的特色:
“一是参与面广。我院(馆)与5家合作共建单位联动,140多位大中小学师生深度参与,让公众从展览受众转化为展览策划实施的参与者,激发大中小学师生学习、探索、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热情与主人翁意识。”
“二是活动成果多样。既有绘画、书法、手工、文创产品等作品,也有诵读、舞蹈、舞台剧等节目,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是紧扣展览主题,深挖文物价值。所有活动都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所有作品都依托展出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真正达到了‘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的目的。”
“四是成果转化为展品。我院(馆)在展览中,将本次配套社教活动的全部作品在展厅展出,诵读、舞蹈、舞台剧等节目也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在展厅呈现,让活动参与者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让观众朋友充分领略历史文物在当代焕发的活力和魅力。”
当我们洞悉一颗珍珠的璀璨,就可以想见整串珠饰之光华。
“2022年,我们合作开展课程、活动180多场,参加人数4700余人次,含未成年2300余人次。荔湾区东沙小学的师生将文物融入剪纸、国画、版画、书法、立体手工等课程,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礼仪教育开展了人文美育课程。我们继续面向中学生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在广东实验中学、广大附中开设校本课程。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课程开发项目在‘校馆校’模式下日趋成熟,博物馆教室投入使用。我们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开设博物馆疲劳数据采集与分析课程;以‘汉风唐韵’展览为研究对象与其合作开设‘体验设计课程’,提出空间、平面、多媒体、互动、文创等一系列设计方案……”
“我们不定期面向大中小学生提供研学活动:带着西关实验小学学生开展暑期研学、带着广东实验中学学生在博物馆‘读懂广州’、带着星海音乐学院港澳学生开展‘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坊’文物DIY……”
在院方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一份砥砺前行的耀目成绩单。
而于其中,是充满生命力的学习、探索和传承,我们看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活泼泼的主人翁。
文物和历史,在他们手中、在更多人的手中,就如同一幅绵延古今的活泼泼画卷,无垠展开,画面由大家共同绘就。
本版图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好了,关于馆校共建:参观者变成创作者,作品变成展品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