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复苏从“津”起 2023年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

2023-02-13 11:05:41来源:运营商财经网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运营商财经网的复苏从“津”起 2023年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如果您对复苏从“津”起 2023年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感兴趣,请往下看。

在国内防疫政策调整初期,各级政 府与海内外旅游企业动作频频,势要抓住得来不易的时机一飞冲天。其中,以天津为代表的以传统民俗、乡村年味为优势的传统目的地不仅不落“京冀”下风,更被视为华北旅游新贵,是北京游客最爱的近途目的地之一。

天津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天津共接待游客709.2万人次,其中外埠游客21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22.2%和315.5%,较2019年同期增长36.7%和53.7%。

当脱离春节光环后,天津仍以巨大的优势在当下的文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春节期间天津古文化街游客人次超过同比878%春节期间天津古文化街游客人次超过同比878%

酒旅景多点开花

这个春节,给在天津泛太平洋大酒店任职行政助理经理的张文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她的话说,就是“和2022年同期没有可比性,基本有5倍以上的差距。”

天津泛太平洋大酒店地处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紧邻金刚桥和狮子林桥,临近天津之眼摩天轮、古文化街等景点,是游客出行住宿的首选酒店之一。

因此,在防疫调整后的第一个长假,酒店接待了蜂拥而至的省内外游客,数据显示,春节七天酒店接待住客3000人以上,餐厅接待食客800人以上,对比往年,不论是入住率还是平均房价,均已恢复到疫前水平。

从景区看,国家海博馆办公室副主任朱辞表示,春节假期期间,国家海洋博物馆迎接游客10.5万人次。主要客源地为津京冀游客,占到游客总量30%以上。

春节期间国家海洋博物馆游客如织春节期间国家海洋博物馆游客如织

喜人的文旅市场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正折射出今年天津旅游市场的火爆。

携程集团数据显示,截至1月中旬,春节期间,天津旅游市场多业态数据相比2022年春节期间实现倍增。其中,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755%,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27%,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163%,包团定制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成。

天津有着悠久的历史,坐落着中国唯一一家拥有专属博物馆的豪华酒店利顺德酒店、五大道保留着迄今为止天津保留得最为完整的洋楼建筑群、意式风情区拥有保存完整的百年历史欧洲建筑一百余座,“百年中国看天津”正是对天津最 好的诠释。

新春佳节天津民园广场外地游客人头攒动

这样一个古老与现代,保守与开放相融合的城市,在这个春节,以“传统”和“年味”取胜。

春节假期,西青区杨柳青古镇的年画、剪纸、风筝等民俗文化活动焕发魅力,日均接待4.85万人次;武清区佛罗伦萨小镇名品多、货品全、价格低,节日期间客流量突破30万人,比去年增长100%;天津博物馆接待游客5.7万人次,其中外埠游客2.8万人次,馆内丰富的特色文旅资源为天津文旅市场火爆回暖“添了一把火”。

遨游国际旅行社(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健表示,从京津冀地区客户在天津的旅行时长上来看,近五成的用户选择两天一夜游,近三成的用户选择三天两夜游的跟团游产品,及自由行产品比较受欢迎,北京、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等地区客人较多。

“天津作为短途目的地交通相对便利,中老年客户群体以传统跟团游观光行程为重,中青年亲子家庭以自由行休闲度假产品为主,占比约为3:7。天津海文化元素是吸引周边城市游客的热门,吃海鲜、滨海游,听相声、农家乐、泡温泉等是游客来津游玩的重点。”崔健说。

从传统民俗到文艺表演,再到冬季旅游,今年的天津旅游市场可谓热闹非凡。618岁的天津,古老而又年轻,开放而又包容。

“天津有戏”春节期间天津广东会馆高朋满座

政 府搭台,企业唱戏

天津的春节市场火爆离不开天津旅游资源的天赋异禀和便利的交通网络。

天津佛罗伦萨小镇距离京津城际高铁武清站仅100米,搭乘京津城际高铁从北京南站出发仅22分钟可抵;武清区河北屯镇的李大人庄文化旅游村位于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内,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小时左右车程。

在基础设施完备与旅游企业推出各项春节旅游活动的背后,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也针对春节旅游市场做出了一系列工作指示。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局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在节前强化春节旅游安全保障,开展文旅行业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督导检查;推动古文化街等对景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提档升级,向全国消费者发放“津乐购”文旅消费券等。

北京携程旅游门店咨询天津线路产品游客络绎不绝北京携程旅游门店咨询天津线路产品游客络绎不绝

同时,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也与携程在多方面积极合作,撬动天津实现旅游消费高效转化。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天津常走走”为主题,与携程等合作推出系列采风直播活动和“炫出津彩 打卡100”文旅消费新场景评选,新媒体营销总曝光量约28亿次。

2022年11月,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携程推“文旅直播周”,七天活动累计吸引31家当地文旅企业参与,直播场次达43场,累计直播热度超700万人次,较往年同比增长7倍。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也积极对接兄弟省市文旅部门,与携程合作,与各区和市商务局等12个国资集团合作打造首届海河音乐节和海河游船艺术展演等文旅融合新场景。

2022年12月,携程启动“中国旅游振兴A计划”,通过建设10个文旅产业孵化中心,“重构产业生态”;通过千名当地向导打造千种目的地“重逢”体验,“重塑品牌价值”;通过千亿流量四季营销促进万亿旅游消费,“重振消费信心”, 助力行业和目的地与旅行者“重逢”。

2022年12月31日中国旅游振兴计划在天津启动2022年12月31日中国旅游振兴计划在天津启动

作为合作方之一,天津与携程全面合作,精心策划和推出天津四季营销产品、旅游榜单和主题文旅活动,借助优质产品联动、本地向导推荐、流量强势导入、大数据精准触达,达到“周周有话题 月月有活动 季季有成果 年年有高峰”。 

国内防疫政策调整后,1月18日,为迎接2023名北京、河北首发团游客来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携程举办“天津常走走”京冀游客新年首发团欢迎仪式,两者还将围绕天津的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策划出多条天津冬季主题旅游线路,包括都市博览、非遗体验、冰雪温泉、购物狂欢等,主要以一日游和两日游为主。

对于选中天津作为旅游振兴A计划的最初目的地,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城市游、周边游为主力场景的‘天津模式’打造,对于全国‘城市旅游样本’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天津城市风格独特、文旅要素资源丰富,深度挖掘城市特色,因地施策、精准引流也将是携程集团未来一段时间在全国旅游目的地打造的核心策略。”

走向2023年的下一个爆发

在这个春节,天津文旅市场空前火爆,当春节热度褪去,天津旅游市场仍持续吸引目光,几乎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五一”假期甚至上半年,天津的文旅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现在还在寒假,家庭游客依然是主力之一,元宵节期间酒店举办了一些民俗活动,也是满房状态,未来中小学生开学可能会对酒店获客造成一定影响,但预计每到周末家庭游客人还是会增加。且节后商旅市场恢复快速,我们也将服务重点放在了这部分人群,目前酒店入住率能达到70%左右,商旅团队预定量超1500个间夜。”张文娟说。

陪大山里的孩子逛天津陪大山里的孩子逛天津

从旅行社角度看,虽然团队游客人不如自由行客人多,但伴随人们陆续“阳康”,中老年人则是节后出游的一大主力。

崔健表示:“随着大家陆续阳康,旅游业也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从接待量上看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70%,而优秀的春节数据足以说明,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短途目的地首选,今年五一假期将是一个有力的增长点。”

而为满足春夏季旅游需求,部分景区已经开始着手下一步的发展。

朱辞表示,国家海洋博物馆将调动现有经营性项目资源,保障馆内外文创商店、餐饮休闲、蓝色家园海洋活体生物展厅等项目营收水平提升;打造海博全季候休闲运动品牌;优化“国家海洋博物馆科普教育中心”研学教育品牌质量;持续加强与其他景区和文旅资源联动。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文旅服务品质,以打造国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从几方面出发,助力天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是聚焦资源禀赋,强化宣传推介。深化“天地人和 津彩呈现—天津欢迎您”城市符号,计划推出天津全域旅游系列短片,以“欢乐四季游 天津常走走”为主题构筑四季文旅主题产品体系、推出四季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等。

二是聚焦产品供给,积蓄发展后劲。与携程等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佛罗伦萨小镇等项目,推进海河沿线等文旅资源开发,打造推出20条“津牌”文旅精品线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新场景和网红打卡地,计划与携程集团合作面向市外发行1000—2000万文旅消费券。

三是聚焦转型增长,推动产业升级。推动杨柳青古镇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优化 “海陆空”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和服务质量,扶持本地旅行社研发“过夜游”团队旅游产品,定制设计多品类周末游产品,在节假日举办直播带货活动,展销天津文旅产品和非遗老字号商品。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夏旺季,天津文化和旅游局已经做了全面准备,但疫情三年,旅游行业已是千疮百孔,不少旅游人才选择离开,更多的中小型旅游企业面临倒闭。如今的春节旺季呈现的更像是表面的繁华,在浮华背后,旅游行业仍面临企业人才紧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提供产品与现有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 府主管部门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更需要从业者与企业管理层积极响应号召,借由春节假期热度“疗伤”,并在接下来的春夏季旅游市场乘势而上,与回升的气温一起,尽快实现天津文旅市场全面复苏。

好了,关于复苏从“津”起 2023年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