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蓝鲸TMT的小米造车,尚能战否?,如果您对小米造车,尚能战否?感兴趣,请往下看。
文|华夏能源网
11月23日,小米(HK:01810)交出了三季度的成绩单。根据财报显示,三季度小米总营收为704.7亿元,同比下滑9.7%;净亏损为15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7.88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1亿元,同比下滑59.1%。
截止目前,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收入2139.97亿元,同比下滑11.8%,经调整净利润70.57亿元,同比下滑59.8%。
究其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手机消费不景气。据Canalys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遭遇连续三季度出货量下跌,同比下降9%,成为自2014年以来表现最糟糕的第三季度。
雷军原本的计划,是通过小米主业产生的资金,为其造车业务源源不断地“输血”,但当主业出现大幅下滑之后,小米现在的处境不妙,也为其此前大张旗鼓宣布的造车计划蒙上一层阴影。
去年3月,小米CEO雷军在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行业,预计十年时间投入100亿美元。
当时雷军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在雷军宣言半年后,2021年9月1日和11月18日,小米造车业务相关的两家实体公司小米汽车和小米汽车科技分别成立,注册资金分别为100亿元和10亿元。之后,小米密集投资与造车相关的企业,进行了非常激进的布局。
2021年11月27日,小米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北京经开区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并将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二期产能各15万辆。
2022年8月,小米宣布已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组建了超5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目标是小米自动驾驶技术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除此之外小米还在汽车产业链进行了广泛的布局,重点大多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及锂电池领域。
据国金证券统计,早在2021年9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就达62家,其中智能驾驶17家企业,智能电动13家企业,智能座舱6家企业。有22家企业是2021年新增投资。
到今年,仅在第三季度,小米就通过旗下三大投资平台: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海南极目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参与了8起电动车相关企业的投资。
截至今年11月24日,小米在本年度已经参与了26起汽车行业的相关投资。这其中有有主营LED车灯模组的晶合光电、有从事电源芯片和模块研发的艾诺半导体,还有研发激光雷达的力策科技。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在锂电方面,还投资了包括蜂巢能源、中创新航(HK:03931)、通高科、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以及珠海冠宇(SH:688772)等多家行业头部公司,并投资了电池材料公司法恩莱特,其产品覆盖电解液、固态电解质及核心添加剂的研发、生产等。
或许是接连的布局比较顺利,在财报会上,小米对造车很是乐观。集团总裁王翔表示,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实现智能电动车量产的目标进展顺利。
此前,雷军更是提出目标:“当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
然而,整个新能源车大环境下,种种不利因素却显示,留给小米的机会不多了。
从研发投入来看,小米与蔚来(HK:09866)、小鹏(HK:09868)存在很大差距。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小米的研发分别是4.25亿元和6.11亿元,虽然到了三季度增加为8.3亿元,但蔚来三季度研发为29.4亿元,比小米前三季度加起来还要多。
从研发人员规模来看,小米由一季度500人的规模已扩张到1800人,与小鹏3676名研发人员相比,只有其一半。
研发规模和投入不够,仅依靠投资产业链造车,相当于重复小米在造手机时的老路。
不过,手机行业在小米入局当年只有苹果、三星和HTC这样的“高端玩家”,中低端市场还是一片蓝海。但小米到了2024年面对的市场竞争,与当年手机行业将完全不同。
目前,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SZ:002594)之外,市场上还存在着传统车企旗下的广汽埃安、岚图等新能源车;“蔚小理”、哪吒、零跑(HK:09863)等造车新势力等等,这些车企的车型几乎覆盖了从10万元到60万元的全部区间,市场已经进入了激烈的洗牌阶段。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此前的判断,新能源车市场很快就会从蓝海变成红海,而且竞争会异常惨烈。今年以来,“蔚小理”的销量开始下降,目前更是被广汽埃安等其他车企超越,掉入第二梯队。
还没有开始量产的小米,能否应对未来的竞争?持续亏损之下,还能不能继续支撑造车业务的进度?背水一战的雷布斯,需要玩命加油了。
好了,关于小米造车,尚能战否?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