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中国企业家的阿里财报藏着一份互联网公司过冬指南,如果您对阿里财报藏着一份互联网公司过冬指南感兴趣,请往下看。
文/邓双琳
编辑/李薇
阿里新交出的2023财年第二财季财报,乍一看平平无奇:季度内营收2071.76亿元,同比微增3%,环比增长0.7%;净亏损224.67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38.2亿元,同比增长19%。
但这份财报实则透露出两个消息:一是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二是投资业务受冲击明显。
净亏损加剧,主要受投资所带来的账面收益影响,与全球资本紧缩周期导致股票市场的大跌密不可分。
职业投资人程宇向《中国企业家》分析:“阿里在股票市场上升周期建立了自己的投资资产,但现在恰恰遇到股票市场的下降周期,变动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利润表上。”
但刨除投资因素,阿里的盈利大幅改善。尽管与往年增速相比,阿里的营收增长依然放缓,但考虑到疫情以及国内外局势的影响,收入、毛利环比都开始企稳回升,已属不易。
第二财季季度阿里除国内电商板块,其他板块同比均取得增长。
阿里国际商业业务收入增长4%,全球化业务稳健增长;直营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6%,盒马收入增长明显;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菜鸟经调整EBITA实现盈利,外部收入占比提升至73%;本地生活服务分部经调整EBITA为亏损34.93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了近一半;数字媒体及娱乐分部经调整EBITA仅亏1.17亿,同比收窄近9成。
核心的国内电商板块是阿里第二财季里唯一收入同比下降的板块。
来源:视觉中国季度内,阿里中国零售商业实现收入1312.22亿元,同比下降1%,环比下降4.2%。淘宝和天猫GMV均出现同比单位数下降。这与国内消费下行形势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中国网上零售额增幅放缓,有五个月的月增长率在5%以下,国内消费环境整体处于萎缩状态。叠加行业进入存量市场阶段,电商营收不可能继续维持高增速。
可圈可点的是淘宝天猫的用户黏性。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12个月,在淘宝和天猫消费超过人民币10000元的消费者数维持在约1.24亿,并有98%的留存率。
这份财报还透露出一个信号:陷入增长乏力的阿里,近一年“左手勒紧钱袋子,右手紧抓效率”的措施已有成效,本季度利润的改善与降本增效密不可分。
财报显示,阿里季度内成本和费用为1820.39亿元,同比下降1.9%。这是2022年以来,阿里首次出现成本费用同比下降,成本及费用占比总收入从2021年同期的93%减至88%。现金流则进一步优化,季度内阿里现金流净额为471.12亿元,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39.1%。此外,三个月内,阿里总员工数量减少了1797人。
即便狠抓降本增效,但从本季度财报来看,阿里产品开发费用(含基础研发)并未下降多少,这表明阿里对未来长期发展依然有清晰规划。
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时代已经彻底过去。阿里财报一直是观察互联网企业的风向标,本季度财报其实也暗藏一些互联网企业过冬指南:
1.高速发展时粗放经营,有危机感后针对性的战略收缩和业务裁撤,利润也许就挤出来了;
2.减少非主营业务扩张,负债得到缓解,留下充沛现金流,对于“过冬”至关重要。
3.在新赛道大力起跑,不如回到主营业务精耕细作,改善效率,筑高护城河。
如何降本增效
阿里财报最大的亮点,反映在主营业务的降本增效上。营收增速放缓,但利润增加,说明降本增效措施有效果。
用毛利率的数据来衡量这一成果相对更清晰——阿里主营业务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5.35%上升到今年的36.67%。
程宇表示:“虽然毛利率变动幅度不大,但毛利率的提高其实一直是企业付出最多的部分。除非主营业务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毛利率才会有大变动。目前看来,阿里主营业务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全球紧缩周期情况之下,依然提升了毛利率,说明阿里的综合竞争实力其实在增长。”
检验降本增效成果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即经营利润率。
“如果剔除潜在包含的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行政费用率等后,可以发现,阿里的经营利润率从去年的7.48%上升到今年的12.13%,幅度明显。这一点能体现,至少阿里在内部费用控制上做了很大努力。”程宇分析。
面临内外部环境,阿里主动做出相应调整,除了降低成本来提升效率,另一个打法则是更加聚焦,精细化深耕已有业务的效率,争取创造除核心电商以外更多“小护城河”。
作为本季度阿里内部同比增速最快的两个业务线,菜鸟和本地生活的增长性体现了阿里深耕效率的成果。
财报显示,高德在第三季度的表现相当亮眼。国庆黄金周期间,高德日均活跃用户突破2.2亿。同时,高德也拉动了本地生活服务的快速增长——第三季度,阿里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1%。可见高德平台的增值性服务正在显现效果。
程宇认为,阿里将地图、导航、点评、打车等出行综合需求都聚集在高德上,通过一个平台节约了大量资源,也提升了用户出行效率。这个细节,反而体现出一个商业性本质——作为一个互联网服务商,价值正是在于如何有效提升用户效率。效率提升越多,给用户创造的实际使用价值就越高,那么服务商获得的收益也越高。未来“高德+饿了么+飞猪”的体系若能加强协同效应,效率的价值反馈将更明显。
来源:视觉中国菜鸟本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至182.82亿元,是阿里业务线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业务。外部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73%。菜鸟驿站的站点数同比增长超20%,超过17万个。程宇认为,菜鸟国内的增长,源于对物流过程及更深度的把控,优化了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运用数字技术来优化原有行业效率是阿里的一贯精神,如今调整期的阿里优先效率创造价值,也算是回归本质。当年阿里电商起家,也正是依靠电商与物流结合带来的商品流通效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许多企业都曾盲目跟风走过一条路——通过烧钱补贴来吸引用户。但在寒冬之下,用财务补贴创造的价值,几乎都是虚晃一枪,严重的还会伤害到企业根基。通过效率提升创造出来的价值,才是良性价值。
关键转型期
进入增长乏力期后,阿里一直在面临一个考题:如何在电商基本盘外找到新增长引擎。今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发布股东信,进一步明确阿里未来三大战略: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
目前,国际环境处于整体需求旺盛阶段,阿里国际商业在当中取得增长,与国际通胀大环境也是一致的。
程宇认为,目前国际环境整体需求比国内要好,因此阿里可以抓住窗口期,重点发展国际业务,让国际业务来带动营收增长和利润增长。
云计算则是扛起阿里下一段发展的希望。财报显示,第二财季阿里云业务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4%。尽管增长放缓,但阿里云的收入结构也经历了一番调整。
根据财报数据,阿里云非互联网行业收入增幅达28%,主要由金融服务、电讯及公共服务行业所驱动,未来或许不再倚重互联网行业。2021年,阿里云丢掉了一个最大的客户字节跳动,字节跳动选择自己单干,推出了火山引擎,阿里云增速由此放缓。
从财报里看,阿里云也正在成为阿里全球化的重要技术抓手。9月22日,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70亿元,继续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并在欧美亚多地增设6个海外服务中心。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过去三年,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增长超过10倍,排名亚太第一。
招商证券最新的研究指出,云计算正在成为阿里巴巴新的重要增长点,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阿里云实现盈利常态化。
来源:视觉中国程宇认为,阿里云要取得更高发展,必须要与实业相结合,需要从具体的行业切进去,而不是泛化的发展,必须要跟这个具体行业的特点、行业规律、行业知识相结合,然后在自己的云层面上形成足够的软件服务的生态,而且这个生态能够对具体行业的效率提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样,云、软件、服务和生态,才能和行业之间形成良性发育关系,竞争力和护城河也会越来越强。
当前中国面临着一个空前的机会,制造业中,表现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对企业而言,找准中国经济的脉搏,顺势而为更能与社会经济同频共振,带来长期发展。“数实融合”正是阿里下一阶段想乘上的东风。
11月9日,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张勇表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和趋势,“阿里巴巴会始终扎根实体经济,利用好数字技术帮助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变革加速到来。”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指出,在电商赛道进入下半场的背景下,阿里把推动数实融合作为新的增长点,阿里云和菜鸟网络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数实融合领域是一个几十万亿级的巨大市场空间,既是我国规模巨大实体经济的转型方向,海外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不过,尽管降本增效颇有成效,但阿里短期内依然承压。
以代表阿里核心收入的客户管理收入(CMR)为例。第二财季,阿里CMR为664.9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7%。财报电话会上,分析师们表达了担忧。张勇解释,无论是大、中、小商家,在一个不确定的疫情经营环境下,对于营销投入预算的行为都更加谨慎。
张勇还提到,本季度受退货率等因素影响,截至2022年9月底止季度,CMR的跌幅高于GMV跌幅。而这与阿里整个电商运营手法、销售方式的变动均有关。
“一方面,由于包括直播电商等销售方式的变化,会对退货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销售佣金;另一边,与CMR相关的广告收入、广告主整体意愿、宏观经济直接相关。”张勇解释。
不过,无论如何,作为观察互联网企业的窗口,从阿里的财报中,可以看出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冬天如何制定策略规划,如何投入资源、如何执行战略。但全球经济的走势难以预测,谁都无法就此下定论,阿里是否会很快拨开迷雾见月明。
但长期来看,有清晰规划、愿意主动调整的企业,才有走出冬天的韧性。
好了,关于阿里财报藏着一份互联网公司过冬指南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