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新快报的传记作家宋晓琪:贵老治学严谨 学识很渊博 与人为善,如果您对传记作家宋晓琪:贵老治学严谨 学识很渊博 与人为善感兴趣,请往下看。
痛别!著名学者王贵忱逝世 享年95岁
王贵忱每天总有几个钟头的时间是待在可居室的。他座椅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幅木刻书法,上面三个颇具特色的大字“可居室”,是按老朋友、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题写的书法刻制的。王贵忱座椅相对的桌面上有好几摞书籍,左边靠墙一柜书满满当当,旁边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书,而桌上和茶几上各有一盆小兰花正开得好——王贵忱喜欢兰花。
对于这一幕,知名作家宋晓琪记忆深刻,那两年,她为给王贵忱先生写传记,隔三差五便去探访,可惜,这一幕再也看不到了。10月26日,王贵忱在广州逝世,享年95岁。“他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学识很渊博,同时特别与人为善的一个人。”宋晓琪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道。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给人的印象特别儒雅
每见客人都会笑脸相迎
目前能看到的中国著名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王贵忱的唯一一本个人传记,是作家宋晓琪曾花两年时间撰写的《文史学者王贵忱》,她回想起,写作时间距离今天虽然已有十年光阴,但当时与王贵忱先生交流的印象依然深刻,“他给人的印象特别儒雅,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浸润之深,他为人和善,待人接物很讲究礼节,在他还行动尚自如的时候,每见客人都会笑脸相迎,而客人离开时,更是相送至门口,这让我十分敬佩。”
在现在的广州图书馆九楼的广州人文馆里,有一个“王贵忱可居室藏书”专区,2009年起,王贵忱陆续将一批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珍贵文献(含古籍)移藏至广州图书馆。共计入藏古籍149种425册,民国文献167种287册,现代线装61种100册,普通图书636册。其中不乏红印本《定庵续集己亥杂诗》、明万历刻本《古史六十卷》等珍本古籍,以及王贵忱先生极为珍爱的《越南古钱集拓》《可居室印识》等。这为不少热爱学问与研究的人提供了充足的书籍参考。
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古籍收藏家、文物鉴藏家周叔弢的指导下,王贵忱便开始涉足收藏,先后收藏了古钱币、文献、金石、书画等许多珍品。但他藏而不私,先后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等多个机构捐赠珍品。王贵忱先生学养广博深湛,研究涉及历史学、钱币学、文献学、金石学、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钱币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龚自珍著作版本研究以及广东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先后出版专著数十种,主要编著有《先秦货币文编》(与商承祚、谭棣华合编)《可居丛稿》《三孔币汇编》《中国钱币文献丛书》(与马飞海合编)《可居题跋》(初至五集)《明本潮州戏文五种》(与杨樾合作)《屈大均全集》(与欧初合作)《曾国藩未刊书札》《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中国钱币大辞典泉人著述编》《王贵忱书法集》等。
“父亲很重情义,很早就有意识细心保存整理书信”
去年11月,王贵忱先生及家人一行再次到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并捐赠19种25册线装书。其中有《南越国残瓦墨景·原拓本》《南越国残瓦墨景(增补本)》《黄文宽治可居用印·原拓本》《可居九秩寿泉集拓》,以及赖少其、谢稚柳、周景良、胡厚宣、裘锡圭、周一良、李一氓、于省吾、潘景郑、王宗衍等多位近现代学术名人书简的自印本等珍贵文献。
这一批信札,收藏周刊记者曾在王贵忱先生家里专门向他请教过,那年《见字如面》话题走热,我们特别策划同名话题,我们到王贵忱先生家里谈及此事,他满是欢喜,让其儿子王大文先生把他与容庚、商承祚、王肇民、李可染等众多名家的交往信件拿出来。但翻到李可染写的书信时,他还生怕记者不熟识,问:“知道李可染吗?我们关系都好,(他)是第一流的(画家)。”言语中流露出孩童般的调皮与得意,没错,印象中,王贵忱先生总是面带微笑。
翻着他们曾经的书信,当时已年届九旬高龄的王贵忱总会流露出欣喜甚至喜出望外的表情,就像打开新的来信一样,“容庚长得很漂亮,商承祚比较瘦小,黄文宽也属小个子,还有吴立三是瘦高个……”他说,“和这些大家通信,如果不是兴趣相投,就没法通了,我们书信来往,主要谈学术。”
赖少其100多封、潘景郑100多封……王贵忱的交往史,俨然是一部书信的断代史。记者在其家中,看到了其早已悉心整理成册的《谢稚柳先生书简》《于省吾先生书简》等十多位名家的书信集,回忆起当时与每一位名家的通信,王贵忱如数家珍。王贵忱儿子王大文先生翻出他们的书信并告诉记者:“父亲很重情义,很早就有意识细心保存整理书信。”
李可染拉京胡
王贵忱唱老生
还有一次,偶然发现王贵忱先生也是一位京剧“票友”,收藏周刊记者再次到他府上听他回忆当年与李可染、邹佩珠一起唱京剧的时光,为此,记者也专门听了两天京剧,以更好地写他们的故事。王大文告诉记者:“父亲爱看京剧,尤其喜欢《锁麟囊》。”
上世纪80年代,每逢王贵忱进京,皆喜去著名画家李可染府上,然后三个“票友”必有这么一出:李可染戴着眼镜,典型的知识分子模样,他坐下,把京胡放在膝盖上,这么一拉弦,京剧曲调就流淌而出。他的夫人邹佩珠则立在一边,前奏一完,立即稳稳当当地开唱,唱铜锤,俗称花脸,以唱工为主,是京剧五大角色之一。李可染的另一边站着王贵忱,唱老生,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可也是在北京京剧团吊过嗓子的。
“李可染夫妇一个会拉一个会唱,李可染喜欢拉京胡,拉得很好,他夫人邹佩珠唱铜锤,大花脸,个子不高,唱得很好,知识分子不懂京戏昆曲不应该,那是有特殊魅力的。”王贵忱说。
除了对京剧着迷,王贵忱更对其他戏剧进行了深入研究,1985年,王贵忱和杨越、岑桑等五人参与编辑,整理出版了《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这本书收入了两种没有发表过的潮州出土明钞本和三种流传于国外的明刊本,其中宣德钞本《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被誉为“为迄今所见传世潮州戏文的最早刊本”。
回忆王贵忱先生的点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却又惋惜请教的机会远远不够,倒是现在看着《新快报·收藏周刊》的“收藏”二字,十多年前他拿笔题写的那一刻,还历历在目。
人物介绍
王贵忱
1928—2022年,辽宁铁岭人,他被誉为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更被潘景郑先生誉为“魁奇之士”。寓居岭南七十余载,曾先后担任粤东交通银行经理、汕头地区建设银行行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负责人,以及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广州大典》顾问、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顾问等职。
好了,关于传记作家宋晓琪:贵老治学严谨 学识很渊博 与人为善就讲到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