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散裂中子源建设 契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

2022-10-18 11:05:18来源:媒体滚动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媒体滚动的散裂中子源建设 契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如果您对散裂中子源建设 契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感兴趣,请往下看。

“当初作出从北京到广东的决定是艰难的,今天看来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东莞和粤港澳大湾区非常适合干事创业,而散裂中子源所从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正契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近日,陈延伟如是说。

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东莞研究部主任,同时担任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的陈延伟已经在广东东莞工作生活近16年。

中国散裂中子源从酝酿筹建到落地运行,用了10余年的时间。如今,这里已汇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实施了800多项研究课题,有约4000个国内外的注册用户。

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能够为我国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谋划建设散裂中子源,最终确定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落地东莞松山湖。

陈延伟从事大科学装置相关工作30余年,在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酝酿筹建期间,他便参与其中。

中国散裂中子源历经多年的设计与预制研究,在工程建设尤其是关键技术攻关中,凝聚着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

陈延伟透露,2015年至2016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遇到很多困难,面临着基建拖期带来的挑战。对此,工程技术团队将通用设备的安装与土建工程交叉并行施工,先在地面大厅安装调试,待隧道完工后,再移到隧道重新安装。

“此外,在技术攻关方面,我们破解了多个难题,使得项目设备的国产化率保持了较高水平。”陈延伟说。

中国散裂中子源2011年开工建设,2018年完成验收。正式运行以来,这一大科学装置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一大批人才。

陈延伟介绍,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拥有的这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7岁,人才梯队结构合理,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已担任系统负责人。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何对人才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

“大科学装置吸引年轻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的研究平台和营造的科研氛围。”陈延伟说。

把人才引进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把人才培养好、使用好。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大胆创新,放手让青年人才挑担子,同时由老一辈的科学家进行悉心指导。

“培养青年科学家就是要鼓励他们牵头完成项目或任务,并为之创造良好环境。”陈延伟说。

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至今成效如何?

科技日报记者得知,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运行效率达到97%。2018年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完成8轮开放运行,科学产出重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

“我们一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建设。”陈延伟举例,他们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

自2021年10月正式向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用户在这里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

“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注册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这说明不但装置建设起来了,用户群体也培养起来了。”陈延伟说,中国散裂中子源所支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在许多领域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所急需的。

好了,关于散裂中子源建设 契合大湾区产业发展所需就讲到这。


返回科技金融网首页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科技金融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